诸葛亮为何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犯了3个错误

2025-02-02 00:10:02

要说起古今中外智谋之代表,那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浮出一个人—诸葛亮。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决胜庙堂,深明天地,成就一段又一段传奇。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被称为神机妙算的神人,依然没能统一三国,最后只能含恨而去。

究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伟人毛主席做了深刻的研究。
早年的毛主席酷爱读书,尤其三国演义,书不离枕。

毛主席评价:以诸葛亮的才智以及刘备招揽的人才,相较魏国、吴国,蜀国的胜算很大,但是由于这三个致命错误,导致一统大业未能完成,辛苦维持的基业毁于一旦。

关键时刻用人不当。
我们都知道,关乎蜀国生死的街亭之战,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失了街亭,导致蜀军腹背受敌。
马谡实战经验少,不可堪此重任,可诸葛亮觉得自己的判断不会错,加上私交,认为马谡是不二人选,导致用错人,战略失误。

在抗战时期,毛主席经常用《三国演义》的片段指导工作,指出:“打仗不能按书打。
国民党的军官自黄埔军校毕业几个月就能打仗,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这点不可取。
我们打仗,要参考实际,地形,人员,战事,一个也不能少。

后来,在指导工作时,毛主席确实也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部队向前走。

诸葛亮缺少信人容人之量,凡事必躬亲。
诸葛亮有大才大智慧,可是许是一直被人说天才听的久了,多少有点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凡事要自己去做求得踏实。

我们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但是也是因为这事必躬亲,使得诸葛亮53岁就撒手西去,致使国家丧失良臣而一蹶不振。

毛主席开会时经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要”,既然这个人有大才,就要尽其用。
不能一边用着人一边害怕此人抢功劳。
作为一方领导者,要有足够的气度和胸怀。
要知道,独木难成林,不统一战线难成大事。
任何革命的成功都是需要千万万人的努力。

所以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据史实记载,诸葛亮夜夜三更睡,五更起,思虑过多难长寿,如果说把这些琐碎的事务交给有用之人打理,也不至于油尽灯枯,出师未捷身先死。

战略思想过度理想化。
我们经常说实践出真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空谈误国的也不在少数。

一切要基于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实事求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以荆州和益州为根据地,对抗曹魏和东吴。

对于此战略,有两个极大的漏洞,一个是曹魏东吴实力认知不足,忽视了曹魏东吴的国力。
荆州益州两州相离太远,导致兵力分散,对自身能力估计失误,最终没有能力镇守。

对于诸葛亮的宏图远志,我们应该学习,而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们也应引以为戒。
毛主席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推崇和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