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急匆匆报告,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带队投日,粟裕:我知道了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些将领忌惮日军强大,在敌人威逼利诱之下,时常发生叛变事件,给部队带来极大的损害。
1943年春,日伪军准备对苏中第四分区实行“清乡”,新四军在那里的力量薄弱,被迫选择暂时撤退,敌人大举进攻。
就在这个困难的背景下,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带着600余人投日了,前线的通讯员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往新四军总部,向粟裕汇报了这个紧急情况。
只见通讯员累得气喘吁吁,从前线一路赶来想必一点都没有休息,匆匆向粟裕报告了汤景延投日叛变的消息。
粟裕得知这个情报后,并不惊讶,像是早就知道了一样,平静地对通讯员说:好的,我知道了。
新四军的力量本来就比较弱,如果汤景延真带着几百人投日了,这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情,粟裕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
那么,汤景延为何投敌?粟裕又为何不感到惊讶呢?
1904年4月,汤景延出生于江苏,长大后考入了上海一所专科学校,并且加入了国民党。
在国民党任职期间,汤景延担任过如皋县党部监察委员,他为人正直,经常为穷苦百姓发声,支持革命,1927年因“言论过激”为理由,被解除了职务,同年退出国民党。
汤景延有一颗报国之心,退出国民党后,一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汤景延怀着赤城的报国之心,来到海门县的江苏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军事谋报处工作。
次年,汤景延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游击总队,担任副总队长,积极与日伪军作战。
总队被国民党军改编后,汤景延成为少校副团长。
汤景延部队的驻地与新四军挺进队相邻,在这期间,他对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抗日武装力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赞成新四军抗日的方针。
几次接触下来,汤景延越发觉得新四军战士勇敢,无畏,只是他们武器差,因此,汤景延常常给新四军一些武器弹药的补给。
1940年,汤景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回乡的名义,脱离队伍,加入了新四军。
汤景延此前有指挥经验,文化、军事水平较高,思想积极上进,很快就被任命为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汤景延抗日积极,给予日伪军较大杀伤,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为“汤团”。
敌人一时无法消灭汤景延,就采取了“柔和”的方式,决定策反他。
为了策反汤景延,日伪军采取了不少方法,开出的价码也很诱人。
日军负责人自信满满,认为汤景延一定会叛变新四军,因为他此前加入过国军,后来又加入了新四军,意志不坚定,给一些好处就会叛变。
为此,日军派出了代表高木,让他负责招降汤景延。
高木是日本人,没有与汤景延直接接触的渠道,于是联系上了南通伪区长姜颂平这个大汉奸,让他劝降。
姜颂平是铁杆汉奸,一心想为日军立功,多要一点好处。
姜颂平与汤景延认识,自然能说的上话,两人一见面,先是简单叙叙旧,随便聊了几句。
随后,姜颂平也不遮遮掩掩了,直接告诉汤景延:如果和日本人合作,你要钱有钱,要官有官,还能领大量枪支武器,好处很多,要考虑下吗?
汤景延一听,心里早就骂了姜颂平几遍了,只是不能表现出来,装作一副很开心的样子。
汤景延告诉姜颂平:这是大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要和下面的兄弟商量一下,三天后给你回复吧。
这三天里,汤景延也没闲着,一边安抚战士,一边将自己要假投降的消息上报给新四军总部,让粟裕知道。
为了尽可能不泄密,汤景延假投敌这件事团里的战士都不知道,只有几个管事的人清楚。
三天后,汤景延通知姜颂平,表示自己愿意投降,提出了两个要求,即保留部队建制,在原地方驻扎。
说白了,汤景延即便是假投敌,也只愿意名义上的,要不然手下的战士接受不了,对整个计划是不利的。
为了瓦解汤景延的抗日武装力量,日军同意了他的要求。
为了取信日军,汤景延不仅单人敢去日军控制的县城赴宴,还把一家老小接到了日军驻地,目的就是不让他们起疑心。
做戏就要做得像一些,汤景延投日后,每日花天酒地,不做正事,还拿着日军给的钱财,做起了生意。
在日军来看,汤景延的举动非常符合他们的心意,以为汤景延成了铁杆的汉奸了。
粟裕让汤景延打入日伪军内部,目的就是在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日军也并非完全相信汤景延,对他还是有防范的,把这支六百多人的部队拆分开,分别安排在十余个据点里。
汤景延明白,必须在自己还能掌控部队的时候行动,他派遣心腹,请示粟裕可否行动,并且提供了一份计划。
粟裕看了汤景延的计划后,认为可行,一切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事。
9月的一天,汤景延以手下营长结婚的名义,宴请驻扎在南通的日伪军将领赴宴。
宴会当晚,汤景延安排了心腹,将赴宴的日伪军将领全部俘虏了。
控制了一批日伪军将领后,汤景延对身边的战士大喊道:兄弟们,扒了这身汉奸皮,放开手脚猛干。
当晚,在粟裕率部的主力在外,汤景延在内配合,打死反抗的日伪军,拔掉了南通十几个日军据点,汤景延立了大功。
汤景延忍辱负重,为了当内应,在半年多时间里,不惜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被百姓戳着脊梁骨骂,真是难为他了。
战后,粟裕亲自接见了汤景延,夸他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