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秀:毛主席第一任妻子,21岁因病逝世,建国后主席为她破例
“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我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
对父母给自己安排的妻子罗一秀,毛主席却不可人她,这样说他们的这一段包办婚姻。
尽管毛主席这样说,但建国之后,毛主席却为她破了一个例。
包办的婚姻
1907年,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罗一秀嫁给了毛主席,改称为毛罗氏。
这时,罗一秀18岁,毛主席则才14岁。
这一桩婚事,是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主动求来的。
说起来,毛主席和罗一秀其实是亲戚关系。
罗一秀的祖母,是毛主席祖父毛翼臣的堂姊妹,因而,罗一秀就是毛贻昌的的表侄女。
毛贻昌为的就是“亲上加亲”,那是那一个时代最流行的传统。
罗一秀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她一边帮公公婆婆料理家务,一边照顾毛主席,还与弟媳王淑兰(毛泽民的原配)相处得胜似亲姐妹。
罗一秀很喜欢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但有一点不满意,那就是丈夫毛主席只是一个劲地读书和做农活,没有与她过夫妻生活。
一次,在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毛主席说:“我十多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安排了一桩婚事,可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我没有和她生活过……”
婆婆后来也发现了这件事,就安慰罗一秀说:“石三伢子比你小,一些事还不懂,你要多担待他。
”
毛主席虽不和罗一秀亲近,却非常尊重她,农忙时节会跟着妻子一起回岳父母家,帮岳父母一家做农活。
夫妻俩这样和和睦睦,一度被乡邻传为佳话,然而,随着一场大病的到来,完全打破了一家人的和谐。
1910年,罗一秀不幸患上痢疾,久治不愈后离开人世,与毛主席做了三年有名无实的夫妻,年仅21岁。
罗一秀走的这一年,毛主席也离开了家乡韶山,前往更广阔的地方发展,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心中有罗一秀的位置
毛主席虽然不认为罗一秀是他的妻子,但心中有她的位置,毕竟曾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过。
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后,带杨开慧回老家后,曾带着她一起去看望前岳父母。
前岳父母并不芥蒂毛主席的再婚,倒是非常支持他们,并嘱咐他们:“要好好生活!”
不久,毛主席又一次返回老家,发动乡亲们一起闹革命。
罗一秀的弟弟罗石泉受到毛主席的影响,也加入革命的队伍中。
每当见到罗石泉时,毛主席都会让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叫他一声“舅舅”。
建国后,韶山毛氏准备重修族谱,写信询问毛主席,罗一秀无儿无女,是否也一并写入毛氏族谱里?
毛主席很快回复:同意写进去。
就这样,在修订后的族谱里,罗一秀被写成了“毛泽东之妻毛罗氏”,纳入到了毛氏族谱之中。
不仅同意将罗一秀写进毛氏族谱,毛主席还为她破了一个例子。
当时,许多韶山的老乡都争着抢着要到北京去见一见毛主席,毛主席知道他们的心思,见面思旧未必是真,某个一官半职和人情来往绝对不假。
因而,毛主席能拒绝的都拒绝,连最被毛主席牵挂的毛泽连要求去北京时,也不留情面地说:“能不来则不来,有事了再来!”
但是,对罗一秀的弟弟罗石泉,毛主席却多次邀请他到北京去看看。
1950年5月,毛主席让毛岸英回韶山老家探亲,他特别交代:“去给你爷爷奶奶和妈妈扫墓时,别忘了去看望你的舅舅罗石泉……”
来到罗石泉家后,毛岸英说:“家里有几个孩子?要不要把一个送到北京去读书和工作,父亲说,他会帮忙安排的……”
罗石泉婉拒道:“家里有田种,地方上也有工作,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了,这么做,只会给毛主席和国家添加麻烦。
”
毛岸英相当欣慰,觉得舅舅深明大义,非常了解父亲毛主席的苦衷,父亲是想要为他破这一个例的,可他却不接受。
毛主席从毛岸英那里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动,马上就从稿费里扣出一笔钱来,让工作人员寄给罗石泉一家。
后来,毛主席还破了一个例,主动邀请罗石泉到北京去逛逛。
这一次,罗石泉没有拒绝,收拾行李就到北京去了。
罗石泉到北京后,毛主席不仅与他一起吃饭,还安排了他在京的一切事情。
毛主席所做的这一切都在表明,他并没有忘记罗一秀这个妻子,还在尽着一个丈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