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师长、二野司令员刘帅,建国后为何不活跃了
陈毅元帅评价刘伯承:论兵新孙吴,守土古韩范
十大元帅中,有擅长军事,有擅长政务,刘帅属于前者。
刘帅排在十大元帅中第四位,从排名来看,足可以证明他的能力。
论军事素养,刘帅在我军高级将领中名列前茅,在军事教育方面,从苏联名校毕业的刘帅,有着系统化学习的经历。
刘帅在我军中职务一直都很高,红军时期担任总参谋长一职,属于军事指挥的高级将领。
抗日战争时期,刘帅更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的师长,在军中地位甚高。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帅是二野的司令员,野战军最高的军事主官,二野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大西南等功绩,刘帅厥功至伟。
从红军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期间,这二十余年里,刘帅在我军中存在感很高,一直都是军中高级干部,能力突出,对党忠诚,堪当大任。
新中国成立后,刘帅为何渐渐淡出视野,表现不活跃了,很少报道与他有关的消息,仿佛“销声匿迹”了。
刘帅的年龄较大,十大元帅中仅次于朱老总。
1955年授衔时,刘帅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初期平均寿命并不高,不像现在一个人六十几岁看起来还很年轻,有活力。
放在那个年代,生活、医疗、社会条件差,人容易衰老。
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央军委在选择志愿军主帅的时候,考虑到了粟裕,林帅,徐帅,以及军事能力相对较弱的陈帅,并没有考虑到刘帅。
之所以会如此,并非刘帅被排挤了,而是他身体情况非常不好,眼睛近视度非常高,年龄又大,很难去适应朝鲜恶劣的环境。
刘帅的眼疾陪伴了他半辈子,1916年,他回到四川组建义军起义,在前线指挥作战。
在一次战斗中,刘帅亲临一线指挥,在敌人机枪疯狂扫射下,他中了两颗子弹,险些要了他的命。
两颗子弹打的位置都很危险,一颗穿过头颅而过,一颗击中了右侧太阳穴,从右眼眶飞出,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好在刘帅找到了一名德国医生,在拒绝使用麻药的前提下,完成了手术,保住了性命。
刘帅在战场上受伤的后果较为严重,右眼几乎处于失明状态,再加上常年使用左眼观察地图、文件等,左眼的情况也不容易乐观,眼压非常高。
由于身体和年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刘帅主动退居二线,不担任如总参谋长,国防部部长这样职权重,工作繁忙的岗位。
刘帅来到南京建立军事学院,担任院长一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建国之初,可谓是百废待兴,刘帅这份教书育人的工作十分高尚,他亲自编写教材,组织干部办好军事学院,做事一丝不苟,在建国后长达七年多的时间里,刘帅所管理的军事学院校风和学风特别好。
前面说刘帅在建国后长达七年时间里,将心血付出在军事学院上,那七年之后呢?刘帅当时还健在,他之后去了哪里?
1958年,对全国的军事学院来说影响很大,自从彭老总担任国防部部长一职,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刘帅在职的军事学院自然是归他管。
彭老总认为,刘帅办的军事学院,存在着“照搬苏联教材,请苏联教练”现象,有“教条主义”的嫌疑。
的确,建国后,我国与苏联建交,关系不错,从苏联请来了许多教官。
学习别人本身没什么不对,可自从中苏关系在五十年代末开始出现变化后,在当时的特定环境背景下,与苏联有关的东西,很容易被人认为是照搬他国,存在“教条主义”现象。
刘帅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同时也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他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不牵连更多的部下,他选择主动“揽下一切责任”,减少对下级军官们的伤害。
很快,刘帅为了不让事情扩大,主动请辞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一职,应上级的要求,来到北京,拖着病体,到讲台上“做检讨”。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刘帅和粟司令都是受到“批判”的对象。
刘帅眼压高,一到北京就住院了,陈帅在大会上为他求情效果不明显,主席也考虑到刘帅身体原因,可不去台上“做检讨”。
刘帅政治敏感度很高,他知道这件事需要立马解决好,拖一天会给下属带来更严重的打击,不顾病体,由护士搀扶,慢慢地走向大会的讲台,认认真真地做了“检讨”。
大会上,许多人曾经都是刘帅的下属,他们能尊称刘帅一句“刘师长”,当刘帅来到大会前,多数将领主动起立,双目注视着他,为这位老上级感到心疼。
大会上,刘帅的“检讨”做得很认真,得到了大会的通过。
正当刘帅离开讲台时,大会上所有人站了起来,大家一起鼓掌,目视刘帅离开。
结语
革命时期刘帅存在感很高,参与的战事也不少,职务也很重要。
建国后,刘帅身体不佳,主动退居二线做教书育人工作,他的热度和曝光度自然就下去了。
1958年之后,刘帅受到错误批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在政治舞台活跃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帅心态很好,即便被撤销了职务,生活中依旧保持乐观。
十大元帅中,刘帅活到了94岁,算是高龄了。
1987年,刘帅去世仅一年,当时环境已经大有改观,中央在处理五六十年代冤案的时候,为刘帅的“教条主义”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