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遗言,不要让毛岸青参加他的葬礼,有何重要的隐情?

2025-01-05 08:10:01

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主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到了1976年,随着周总理、朱老总相继病逝,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也倒了下来,于同年9月逝世,享年83岁。
毛主席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人说:我走之后,你们不要让岸青参加我的葬礼。

一旁的张玉凤和谢静宜不解,轻声问道:主席,岸青是您的家人,为什么不让他来呢?

毛主席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让毛岸青参加葬礼,背后的隐情令人感动,这是毛主席对儿子无私的关爱。

领袖之子的坎坷人生

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后,先后生下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孩子,一家五口曾在一起幸福生活。

1927年,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离开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领导组织秋收起义,率军来到了井冈山。

与此同时,杨开慧和三个孩子留在了长沙,一时无法和毛主席取得联系。
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了,在狱中,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杨开慧牺牲后,三个孩子永远失去了母亲,在组织的安排下,被送往上海一所由党组织秘密创办的幼稚园。
此时,毛岸英年仅9岁,毛岸青8岁,毛岸龙更是不足5岁。

毛岸英三兄弟没有过上几天安定的生活,幼稚园就被敌人破坏了,孩子们只能流落街头。
据毛岸英后来回忆:在上海流浪的日子,和《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是一样的。
期间,毛岸龙得病没有及时医治早逝,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抱着奄奄一息的弟弟非常无助,痛苦不已。

屋漏偏逢连夜雨,迫于生活的压力,毛岸青当报童卖报时,被国外的巡捕殴打,头痛欲裂,在地上惨叫,因没有及时医治,落下了后遗症,身体情况一直不太好。

直到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往苏联学习之后,兄弟两人与父亲毛主席多年的音讯终于联系上了。
在苏联学习期间,毛岸青多次写信给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汇报在苏联的学习和生活。

毛主席每次收到毛岸青的信后都很开心,有空的时候还会亲笔回信,关心毛岸青的身体健康情况。
尽管毛岸青的身体情况不如一个正常人,但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进入东方大学深造,毛主席为儿子感到骄傲。

1947年9月,毛岸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遵照父亲毛主席的意思,在黑龙江某地参加土改工作,积累基层工作经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岸青来到北京,在宣传部担任俄文翻译,能够见到思念许久的父亲。

身为领袖之子,毛岸青的人生非常坎坷,经历了重重磨难。
在困难面前,毛岸青没有倒下,选择坚强面对,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毛主席对毛岸青的爱

毛岸青在苏联学习多年,俄语的基本功扎实,新中国成立后,在俄语翻译的岗位上做得顺风顺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加入了志愿军,不幸牺牲在战场上了。
得此噩耗,毛岸青难以接受这个现实,自己相依为命的哥哥会永远离开了他。

受到如此大的打击,毛岸青的病情加重,被送往苏联治疗休养。
回国后,有人建议毛岸青到中央工作,锻炼一下这个孩子,将来能有不错的发展。

对此,毛主席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觉得毛主席对这个孩子有意见,不爱毛岸青。
事实上,毛主席对毛岸青的关爱,外人是无法理解的,毛主席曾经对身边的人说:岸青的妈妈和哥哥都为革命牺牲了,想到家人,这个孩子的心情就十分沉重。
岸青涉世不深,心灵比较纯洁,再加上身体也不好,实在是不好出来工作。

毛主席不让毛岸青到中央工作,那完全是为了他着想,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毛主席是领袖,也是孩子的父亲,对子女的感情,同普通家庭的父子是一样的。

尽管毛主席不常常见毛岸青,但是对儿子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却是非常关心。
得知毛岸青和邵华谈恋爱时,毛主席写信鼓励毛岸青勇敢追求,夸赞邵华是一个好女孩。
毛主席的支持,给了毛岸青极大的信心,最终能够成功追到邵华。

七十年代,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经常向身边人询问毛岸青的近况,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知子莫如父,毛主席不让毛岸青进入中央工作,那是对他的保护,不想让儿子身陷政治漩涡,承受巨大的压力,让原本不好的身体雪上加霜。

失去亲人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毛主席病逝前,不让毛岸青参加他的葬礼,完全是为了儿子着想,不想让他再次直面丧亲之痛。

毛岸青自幼丧母,中年失去哥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毛主席不让毛岸青参加自己的葬礼,就是希望减少悲伤,毛主席对孩子是爱是无私伟大的。

2006年9月,毛主席逝世三十周年之际,毛岸青夫妇共同撰写了纪念父亲的文章,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离开您的日子,我们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