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十大元帅如何相识,与罗帅结识最早,与四帅齐聚井冈山
自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事迹永垂不朽。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走出了弯路和挫折,逐渐走向强大。
当然,光靠毛主席一人之力无法建立新中国,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1955年被授予元帅的十个人,他们无疑是革命时期毛主席身边的得力助手。
十大元帅并非来自同一省份,也并非从小与毛主席相识,他们与毛主席一样,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最终成功走到一起。
毛主席与十大元帅是如何相识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遭到了国军的追击,大多数走散了。
在关键时刻,朱德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对部队进行思想、组织、纪律整顿,1928年1月与陈毅共同发起了湘南起义。
4月,朱德与陈毅率万余人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
毛主席与朱德一见如故,心意相通,二人大致认同对方对革命的观点,成立了朱毛红军。
此后,毛主席、朱德和陈毅三人友谊加深,趣味相投,惺惺相惜。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红四军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力越来越强大。
同年4月,林彪随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毛主席对这名小伙子非常器重,将他培养成了自己的心腹爱将。
林彪黄埔军校毕业,能打仗,认同共产党思想,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才。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起义后,彭德怀率部在湘鄂赣边转战数月后,率领红5军主力来到了井冈山,与毛主席、朱德、陈毅、林彪相识。
秋收起义是我党早期的三大起义之一,意义深远,是毛主席亲自领导的一次起义,罗荣桓是这次起义的参加者之一。
罗荣桓与毛主席是同乡,革命前二人彼此不认识,秋收起义前,罗荣桓是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特务连党代表。
罗荣桓与毛主席在文家市镇会师后,二人算是正式相识,秋收起义后,经历了三湾改编,两人一起上了井冈山。
此后,罗荣桓一直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之一,二人有着共同的志向,在困难时期携手共进,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
即便在毛主席失去领导权的时候,罗荣桓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建国后,毛主席十分关心罗荣桓的身体健康,对他十分信任。
罗荣怀去世后,毛主席不仅亲自来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还写了一首诗送别这位与他同进退的革命战士。
从时间来说,徐向前应该是十大元帅中第一个与毛主席相识的,只不过并不是很顺利。
1924年徐向前南下参加黄埔军校,在考试过程中结识了毛主席,二人只能算是见过面,没有交流。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期间沉默寡言,不善言辞,没有得到老蒋的器重。
在校期间,徐向前对毛主席所宣传的思想很认同,对他的为人也深感敬佩。
1931年,徐向前已经在红四方面军担任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打出了许多漂亮的战役,毛主席也十分想见见这位能征善战的红军将领。
虽然同属一个阵营,但毛主席与徐向前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交谈的机会,直到1935年张国焘“闹分裂”,欲率四方面军南下,违背了中央红军的作战命令。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毛主席找到了徐向前,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希望红四方面军能支持中央的命令,率军北上。
徐向前当时身不由己,他不希望红四方面军分裂,二人匆匆告别,二人此次结识较为“曲折”。
好在徐向前最终没有同张国焘走在一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红四方面军北上,拥护了中央红军,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信任。
徐向前是红军时期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在土地革命时期指挥过10万红军作战的人,擅长大兵团作战,在面对老蒋的多次“围剿”期间,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是红军中的军神。
毛主席曾评价聂荣臻:“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说他是一个厚道的人。
聂荣臻参加过我党早期三大起义的南昌、广州两大起义,革命早期协助周总理在上海工作。
1931年,组织让聂荣臻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来到了红一军团,与毛主席相识。
南昌起义失败后,为了以后有更好的发展,上级组织刘伯承前往苏联学习深造。
在苏联,刘伯承学习了军事理论知识,成为我军中军事理论知识最渊博的高级将领之一。
学成回国的刘伯承被安排在周总理身边工作,1932年进入刘伯承来到苏区后结识了毛主席。
叶剑英曾多次挽救党和革命,南昌起义前他事先得知汪精卫的阴谋,使得起义军提前做好准备,使南昌起义能够正常开展。
1935年,张国焘“闹分裂”,有意加害毛主席,叶剑英提前告知毛主席,避免了红军内讧,使得长征能够顺利走完。
与聂荣臻一样,叶剑英也是在1931年来到中央苏区后结识了毛主席。
毛主席评价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对他曾经多次帮助自己和党的那份恩情一直记在心中。
贺龙别名刀帅,曾经用两把菜刀闹革命,是一位血气方刚的革命战士。
贺龙原本是国民革命军的军长,受到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多次拉拢,但他坚决跟着周总理闹革命。
贺龙的大名毛主席早就听说过,毛主席的名字贺龙也是如雷贯耳,二人互相知道对方的英雄事迹,只是苦于没相见。
直到1936年,贺龙与毛主席在一个窑洞里见了面,二人友好握手,相互交谈,倾诉,一下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贺龙识大体,拥护中央和毛主席的决策,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位心胸宽广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