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2次题词刘胡兰,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伟人:我写不合适
当冀兴坡怀揣着22万乡亲的期盼,请求毛主席为英勇的董存瑞题词时,主席却婉拒了,这是为什么呢?
1956年寒冬,隆化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工作人员冀兴坡,肩负起22万乡亲们的共同期望。
冀兴坡带着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的信任与嘱托,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目的是恳请毛主席为英勇烈士董存瑞题写纪念词。
令人费解的是,毛主席却出人意料地拒绝题词这一请求。
董存瑞,年纪轻轻就体会到生活不易,抗日战争时期,他毅然投身儿童团,成为一名小小的抗日战士。
他聪明伶俐,勇敢无畏,曾协助区委书记避开日军追捕,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刚刚照亮大地,董存瑞并未选择安逸,参军入伍,正式成为解放军的一员。
1948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的紧要关头,全国解放的曙光已经初现。
隆化城作为战略要地,成为我军攻克的重点目标。
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奉命攻打河北隆化,以打通前往东北的通道。
此前,董存瑞带领着战友们,接连炸毁四座炮楼和五座碉堡,为连队扫清前进的障碍。
城内的敌人依托坚固的碉堡和火力,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对我军构成极大的威胁。
为了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我军制定精密的作战计划,决定采用爆破手段,摧毁敌方的碉堡群。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年仅19岁的董存瑞主动请缨,要求承担爆破任务。
战斗打响前的黎明,战士们严阵以待,等待着冲锋的号角。
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天际,我军的炮火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敌人的火力在炮火的压制下逐渐减弱。
在冲锋的关键时刻,敌人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突然火力全开,对我军造成巨大的阻碍。
这座暗堡位于关键位置,火力凶猛,对我军构成了严重威胁。
尽管我军两次尝试爆破,但均未能成功,面对这种情况,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
董存瑞毫不犹豫地抱起炸药包,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暗堡冲去。
前进中,董存瑞左腿负伤,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艰难地接近暗堡。
当董存瑞到达桥下时,发现没有合适的位置安放炸药包,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董存瑞心如刀绞。
必须尽快完成任务,否则将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
在这危急关头,董存瑞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毫不犹豫地托起炸药包,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撑,拉燃导火索。
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为部队开辟一条前进的道路,随着炸药包的爆炸声响起,暗堡被成功摧毁,他也永远地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董存瑞的英勇行为震撼每一位战友的心灵,广为传颂,建国后,隆化县期待毛主席会亲自题词,以表彰这位杰出的战士。
毛主席得知此事,作出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我的题词或许不太合适,还是请朱总司令来题更为妥当。
”
冀兴坡在听到邹司长的解释后,仍然心存疑惑:“为何毛主席给刘胡兰题过词,却未给董存瑞题词呢?”
邹司长耐心地解释:“毛主席对此有过说明。
刘胡兰代表的是群众,而董存瑞是军人,因此,请朱总司令题词更为合适。
”
冀兴坡听后恍然大悟,毛主席的决定并非出于轻视,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和对朱总司令的尊重。
1957年10月18日,朱德总司令为董存瑞烈士题写“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被庄重地镶嵌在高达14.5米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的正面。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董存瑞烈士英勇事迹的颂扬,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深铭记。
董存瑞已经离我们远去,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