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担任两个兵团的政委,为何仅授中将,晚年坦言:得罪人了
1955年全军大授衔期间,有一些人资历高,战功突出,军衔却比预期的低一些,典型的代表人物有贺晋年、萧克、徐立清等人。
上述三人中,贺晋年受高岗事件影响,萧克战功不出众,徐立清主动要求降衔,都存在一些客观因素。
莫文骅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曾担任过两个兵团的政委,妥妥的正兵团级资历,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仅授中将,确实低了一些。
莫文骅军衔发生“意外”,主要是在1952年评级时,他被评为副兵团级。
一般来说,兵团政委与兵团司令员是平级,都是正兵团级,莫文骅意外被评为“副兵团级”,在授衔时吃了亏。
四野有四大兵团,对应的也有四位政委,为何除莫文骅是副兵团级中将外,其余三人都是正兵团级上将。
对于这个问题,莫文骅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得罪人了!
莫文骅的革命资历并不低,参加过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担任红七军直属政治处主任等职务。
在中央苏区工作时,莫文骅担任过主力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同一时期,谢富治是红9军第26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是红16师政治部主任。
三位师政治部主任,谢富治和钟期光后来是上将,唯独莫文骅是中将。
当然,红军时期的不能作为授衔是主要参考依据,不过从中,至少能够证明,莫文骅在那个时期的职务,有授上将的资历。
长征路上,莫文骅担任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这个干部团不是普通的团级单位,它是培训和储存干部的机构,是中央纵队的一支重要战斗力量。
干部团的团长是大将陈赓。
当时莫文骅的搭档是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萧劲光大将。
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莫文骅的搭档多是后来的上将和大将。
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成立了留守兵团,负责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萧劲光是司令员兼政委,莫文骅是政治部主任,下辖八个团,其中三团团长是阎红彦,此人当时是莫文骅的下级,1955年授上将。
解放战争时期,莫文骅的职务和战功很突出,在辽沈战役中率部血战塔山,阻击敌人增援部队,为主力解放锦州做出重要贡献。
在平津战役中,莫文骅指挥四十一军与傅作义的王牌104军血战,打跑了安春山,使得被友军包围的郭景云突围无望,在绝望中自杀,为平津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
1949年3月,东野改称第四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莫文骅担任第十四兵团政委,司令员是刘亚楼。
第四野战军南下武汉后,第十四兵团奉命返回北平,改编为空军,莫文骅调任第十三兵团政委,司令员是程子华。
第四野战军中,莫文骅一人担任过两个兵团的政委,且战功突出,与在四野同为兵团政委的肖华、赖传珠相比,并不逊色。
莫文骅有上将的资历却仅授中将,或许有一人有关,此人就是“东北王”高岗。
莫文骅与高岗有一些矛盾,那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抗战期间,莫文骅的职务是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高岗是陕甘宁边区及西北局书记。
在此之前,萧劲光与高岗在工作中存在过一些矛盾,为此毛主席多次从中调解。
留守兵团成立后,萧劲光是司令员,当时没有配备政委,莫文骅是政治部主任。
高岗想当留守兵团政委,提高在军中的威信,也能更好地插手兵团内部事务。
然而,萧劲光不想与高岗共事,对莫文骅说:留守兵团没有政委不行,依我看,最好请组织派一人,实在不行,我们两人其中一人来兼。
莫文骅认同萧劲光的话,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向组织推荐萧劲光兼任留守兵团政委。
此举就比较明显了,就是不希望高岗来当这个兵团政委,这也是高岗对莫文骅不满的主要原因。
1951年5月,莫文骅调到东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期间特意拜访了东北军区一把手高岗。
期间,高岗对莫文骅的态度很是冷淡,只是象征性的握手后自顾自吃饭去了,没什么话说,弄得莫文骅很是尴尬。
到1952年各大军区评定级别时,按照职务来评,莫文骅曾是兵团政委,妥妥的正兵团级。
等评级名单交到高岗手中时,一句:老革命要发扬一下风格,莫主任评为副兵团级就可以了!
就这一句话,让原本正兵团级的莫文骅降了半级,心中不太痛快。
罗荣桓得知此事后,特意打电话请莫文骅来北京,陪他游玩散心。
事后,莫文骅觉得这是个人的问题,就不麻烦组织了,况且与高岗讲不好道理,也就慢慢放下了。
莫文骅被评为副兵团级,对他后来授衔有不小的影响,如果是正兵团级,授衔者没有主动提出降衔,铁定是上将军衔。
副兵团级就不一样了,可中将可上将,由于四野战将多,考虑到各大野战军平衡的问题,权衡利弊之下,授莫文骅中将。
晚年,莫文骅在写个人回忆录的时候,谈到了授中将的问题,直言得罪了人,那个人就是高岗了。
当然,莫文骅并没有因为授中将而不满,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心态放得很好。
2000年5月,莫文骅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莫文骅是文武双全的儒将,晚年怀着年轻时对革命的热情,老骥奋发,写了许多回忆录,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