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任主席选举,毛主席没有全票当选,差了一票,谁没有投他
如今,我们都知道新中国首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毛主席。
毛主席的个人威望很高,他领导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并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由他担任新中国的主席是当之无愧的。
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天,北京正在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当天的主题是选举一人为政府主席,576名代表的手中有宝贵的一票。
当天票选的结果是毛主席以575票当选了新中国第一届政府主席。
从投票结果来看,毛主席担任政府主席是众望所归的,他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旧时代,迎接新时代。
可票选结果也有一个不小的意外,就在各位代表认为毛主席会全票当选的时候,结果差了一票。
难道是毛主席自己谦虚,自己手中的那一票没有投自己?实际上,主席从实际情况考虑,认为自己站在这个位置上是合适的,想为人民办更多的事情,投了自己一票。
既然毛主席将选票投给了自己,那么必然有一位代表没有投给主席,此人就是张东荪,是民盟人士,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力。
张东荪为何没有将票投给毛主席,事后结果如何,主席对此有何态度?
张东荪与毛主席并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手中的票既没有投给毛主席,也没有投给自己,更没有投给任何人,而是选择了弃权。
实际上,不论当时谁当选政府主席,张东荪从心里面是不愿意投给任何人的,因为他心中有自己所幻想的国家政权,可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张东荪是一个知识分子,早年留学日本,他是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
不论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张东荪对他们都不满意,早期与中共是合作关系,对中共发表的文章观点有诸多认可之处。
抗日战争结束后,每个人对国家未来前途非常担忧,内战爆发在即,国共两党展开了新的一轮角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方的作用开始凸显,成为两大党争取的一个砝码。
所谓的“第三方”就是在当时被称为“第三大党”的中国民主同盟,张东荪是民盟的中央常委。
张东荪等人主张“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自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后,他仍旧幻想着以不偏不倚的第三方立场,调节两党矛盾,使我国走向和平民主的道路。
为了争取张东荪,蒋介石和宋子文请他参政,但被拒绝。
张东荪说:最好还是保留一个参加和谈的身份,丝毫没有给蒋某人一个面子,这让蒋介石很生气。
解放战争打得正激烈的时候,张东荪苦思冥想“中国应该走怎么样的道路?”当时包括张东荪在内的许多知识精英认为,我国应该走一条既不同于欧美的资本道路,又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具体的第三条道路是什么?张东荪于1946年5月发表了《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并阐述了三个要点:
其一:调节资本制度与共产制度,建立“中间性”的政制。
其二:改变国共两大党性,建立联合政府,走民主之路。
其三:调和美苏关系,谋求世界与我国的和平发展。
张东荪的观点,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共鸣,在舆论界中形成了一股“中间路线”之风,张东荪成了舆论界的焦点人物。
张东荪和民盟手中没枪没炮,所提倡的“第三条道路”注定是行不通的,首先蒋介石就不答应,他下令解散了民盟,自抗日战争胜利后,形成的第三方势力被瓦解,所谓的“中间道路”自然也就破产了。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新中国,我党和社会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讨论有关国家建设的大事,政治协商会议就这样诞生了。
1949年9月30日,张东荪与周恩来等共56人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同日,在选举新政府主席时,毛主席以575票成功当选,共576票中仅一票没有选择毛主席。
主席得知此事后,从容地说道:“缺一票就缺一票,不管什么人,都有选不选毛泽东的权利,要尊重事实。
”大会后,这件事还是被查了出来,没有选择毛主席的人正是,民盟秘书长张东荪。
在此之前,张东荪与毛主席在西柏坡见过面,双方谈话时,主席对张东荪提出的“中间路线”和反对外交一边倒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当时,主席认为包括张东荪在内的不少知识精英有“亲美”和“恐苏”的思想。
就是这次谈话,让张东荪感到非常失落,自己所设想的“第三条道路”是不会被实现的。
此后,张东荪的情绪一度低沉,他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我国想要发展,不能与美国交恶,且不能充当苏美两大国斗争的牺牲品。
张东荪带着这个“顽固立场”,是他在政协会议上选票时作出“反常”举动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不论是毛主席还是周总理,或者是刘少奇、朱德,谁当政府主席,张东荪应该会投反对票。
不久,张东荪又深陷“叛国案”,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私自与美国间谍王志奇联系。
公安机关很快就查获此案,认为张东荪涉嫌“叛国”,他本人拒不承认,民盟要将他除名。
在张东荪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还是毛主席发话,救了他一命。
毛主席说: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
就这样,张东荪告别了政坛,闲赋在家,晚年也后悔自己当初与美国私自联系的举动,在诗中沉痛地自白“书生谋国直堪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