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悍将杨文瑔,被俘26年抗拒改造,临终前高呼蒋委员长万岁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忠诚”二字看得很重。
许多人对“忠诚”二字有误解,认为只要死心塌地效忠一个人就是忠诚,实则不然,忠诚的意思是为了正义的事业无条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前提是正义,否则就是助纣为虐。
抗日战争时期,那些为“伪满洲国”效力、效忠的大臣;那些为南京汪伪、为汪精卫效力的军人;他们是忠诚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所效忠的对象干的是有损中华民族,出卖国家利益的事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民意,为实施独裁,悍然发动了内战,挑起了战争。
我军为保障全国人民的集体利益,与蒋军针锋相对,历经了长达四年的解放战争,将蒋军绝大部分势力消灭,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战场上,我军俘虏了不少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将领,他们多数在北京功德林等监狱改造,重新做人。
多数被俘的蒋军高级将领还是比较配合的,他们积极改造,争取能够早日获得自由,如杜聿明、王耀武、邱行湘等人,改造十年后获释,成了一名自由人。
当然,被俘的蒋军高级将领中,也有不少对抗改造,对老蒋表忠心的人,如黄维、文强,他们是蒋军军官中很难教化的对象。
可他们与杨文瑔一比,还真是不如后者,这位曾经的抗日悍将,在解放战争被俘后,面对我军的改造,表现得非常抗拒,临终前不忘对老蒋表忠,堪称是最顽固的蒋军高级将领。
杨文瑔的经历还是比较复杂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员悍将,为民族的抗日大业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杨文瑔效忠老蒋一人,与人民为敌,最终在战场上被我军俘虏了。
杨文瑔是四川人,1905年出生,身处乱世,自幼受到了革命新思想的洗礼,长大后参了军,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之中。
因家境还不错,杨文瑔有机会读了私塾,参加革命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二期。
毕业后在校担任三、四期学生队区队长。
北伐战争打响后,杨文瑔加入国民革命军181旅补充团,担任连长一职。
杨文瑔善于动脑,作战勇猛,尤其在攻打济南的战役中,勇担重任,攻克敌人重点防御的据点,得到了上级的器重,升任为营长。
杨文瑔黄埔出身,会打仗,仕途自然比较顺畅。
老蒋在用人方面比较信任黄埔子弟,心腹陈诚向他推荐了杨文瑔。
老蒋接见杨文瑔后,觉得他可担大任,任命为少将参谋,留在了自己身边。
对杨文瑔来说,自己能够飞黄腾达,除了自身善战外,更离不开陈诚和老蒋的器重和提携。
老蒋时不时对下属“洗脑”,要求忠于自己,或许是那份知遇之恩,让杨文瑔无以为报,选择誓死效忠他。
抗日战争时期,杨文瑔的表现可圈可点,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
1937年8月,杨文瑔调任六十一师一八一旅旅长,参加了徐州、武汉会战,强而有力地阻击了日军部队,为大军赢得了充分的时间调动部队。
得益于杨文瑔在战场上的优秀表现,1938年调任至54军50师担任副师长,继续参加武汉会战,沉痛打击了来犯的日军。
在南昌、长沙会战中,杨文瑔率军重创日寇,收复了失地,升任为50师少将师长。
50师在杨文瑔的带领下,成为抗日战争中的精锐之师,在数次大会战中发挥出不错的效果。
到了1942年,杨文瑔已经是54军的中将副军长了,参加了鄂西会战,痛歼了大量敌军。
1945年4月,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日军的战斗力大不如从前,国军开始在局部发起反攻。
在湘西会战中,杨文瑔大显身手,与友军配合几乎全歼了日军58旅团。
战后,杨文瑔受到了上峰嘉奖。
纵观杨文瑔整个抗日战争史,说他是一员悍将、猛将不为过,参加了多场大型会战,所部又是全军的主力,歼敌人数自然不少。
杨文瑔能力不错,智勇双全,是国军的一员虎将,也难怪陈诚和老蒋对他信任。
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心为老蒋卖命,表忠心,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最终在监狱里逝世。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杨文瑔的官职再上一个台阶,成了天津警备司令部的司令,手握重兵。
同年,杨文瑔任72军中将军长,不久后国军整编,任72整编师中将师长,在解放战争中成为老蒋的马前卒。
国军72整编师整体实力不错,属于老蒋的中央军,有不错的武器装备。
杨文瑔上任后,对大军进行了一番改革,裁撤了几名主官,选择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将领填补。
72军在杨文瑔的一番作为下,战斗力还真提升了不少。
杨文瑔的72师,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军造成了较大的麻烦。
1946年刘帅率军包围了蒋军85师,我军正在全力进攻,打算吃掉这股顽敌的时候,杨文瑔率72师前来增援,刘帅兵力不足,只得暂避锋芒,下令撤军了。
1947年3月,杨文瑔奉命攻占了山东省泰安市,我军在华野军事主官粟司令的指挥下,打算将其消灭。
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亲自带了三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个榴弹炮团,对72师发起猛攻。
我军战力十足,在人数和武器方面也不落后,72军被包围后,向邻近的友军求救,不料无人前来救他。
面对外无援军,军心涣散的情况,杨文瑔束手无策,化装潜逃不成,被我军俘虏了。
杨文被俘后,表现得相当淡定。
通过两年的战争,杨文瑔清醒深刻认识到蒋军内部不团结,自己被围困后没有一支部队来救援,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尽管杨文瑔对自己被俘没有不满和怨气,但他对老蒋的态度一直没变,始终对老蒋个人忠诚。
被俘后,杨文瑔的心态不错,每天早起早睡,改掉了行军打仗期间的一些坏习惯,身体健康情况也好了不少。
杨文瑔有一个生活习惯——特别爱干净,被俘后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不少与杨文瑔境况相似的同事劝他不要再这么讲究,但劝说的效果并不好,在功德林改造期间,洗脸洗头要花不少时间,平日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
在功德林,杨文瑔不配合甚至拒绝思想改造,当改造人员中有人称呼蒋委员长为蒋介石时,他会生气、发火,尤其是听到了有关于老蒋的不少负面消息时,杨文瑔就毫不顾忌自己的形象与他人争吵。
1959年功德林第一批战犯特赦,名单中没有杨文瑔的名字,这并不奇怪,拒绝改造,不接受新思想,对过去进行深刻检讨是非常难出来的。
此后多年,又有多批被俘的蒋军高级将领获得特赦,杨文瑔因一直不配合改造,始终没有轮到他。
1973年10月24日,68岁的杨文瑔在辽宁抚顺战俘营因病逝世。
临终前,杨文瑔对老蒋依旧有感情,大喊:蒋委员长万岁!
黄维、文强、徐远举等人已经够难改造了,但相较于杨文瑔,他们对老蒋个人的忠诚不如后者。
从情感出发,杨文瑔对老蒋忠诚是能够理解的,毕竟自己是老蒋一手提拔上去的,能成为一名中将军长,说明老蒋对他是非常信赖的。
老蒋对于杨文瑔来说,算是自己的恩师,贵人,后者报答他于情于理也说得通。
杨文瑔被俘后,抗拒改造,宁可被关了26年,可见其心之坚定,直到死前依旧能喊出那句在当时刺耳的话,算得上是老蒋的忠诚下属了。
从大义出发,杨文瑔是很可惜的,老蒋发起了一场不正义的内战,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杨文瑔与人民为敌,助纣为虐,他忠于老蒋一人,未能看清全局。
从人品来看,杨文瑔具有桑梓情怀,他关心教育,在抗日战争前夕给家乡资助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抗日战争结束后,杨文瑔又捐款新建了梅花镇中学,对家乡的浓浓情感,尽在行动中。
杨文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每个人的看法或许不尽相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