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叶挺的儿子,受到过康生迫害,曾多次为国立功,61岁成为中将

2024-12-05 16:10:02

他的父亲是新四军将领叶挺,死于空难,他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家仇雪国恨。
叶正大,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国航天科技事业。

叶正大是叶挺将军的长子,出生的时候,叶挺将军已成为北伐将领。
抗日战争中,叶挺带领新四军抗击日寇,功勋卓著,毛主席曾称他为“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

“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国民党当局拘押多年,1946年,终获自由,却在飞往延安的飞机上遭遇空难牺牲,随行的还有他的夫人,十岁的女儿和三岁的小儿子。

叶正大当时才19岁,得到消息,一时间悲痛欲绝,和弟弟妹妹一起抱头痛哭。

父母及弟弟妹妹的遭遇,成为叶正大心中永远的痛,由此立志投身航空事业。

当时,叶正大受中央指示,继续在广州读大学,每天都有特务盯梢。
叶正大通过党的关系联系到周总理,表达想去延安,和两个弟弟团聚。

得到肯定答复后,叶正大辗转北平、张家口,最终跟随部队伍来到延安。

到达延安后,叶正大来到父母的墓前祭奠,想起以前一家人在一起的热闹景象,不禁扑倒在父母坟前失声痛哭。

在延安学习两年后,1948年,党中央要选21个懂俄文的年轻干部,到苏联大学学习深造,为新中国储备人才。

这21个人绝大部分是烈士遗孤,还有党的高级干部的子女,叶正大和大弟叶正明都在留学生里。

在苏联,生活艰苦,物质条件很差,都是小问题。
叶正大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刚开始上课听不懂,只能下课抄苏联同学的笔记,常常抄到晚上10点以后。

在苏联待了几年,叶正大的俄语越来越好,还曾在周总理访问苏联时,担任翻译官。

1955年,叶正大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
回到北京,他和同学拒绝了中央要求他们继续深造的要求,到沈阳飞机制造厂(简称112厂),成为一名工艺员。

一年后,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112厂成立,叶正大、黄志千等一批航空设计精英集结起来。

他们一要研读苏联资料,掌握设计计算程序和方法,二要进行生产实习,熟悉产品工艺规程。
在此基础上,培养产品设计人才,为将来飞机设计打好基础。

经过1年零9个月的努力,新中国歼教1设计成功并进行首飞,成为中国航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此后,叶正大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战机的设计研制中,与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到苏联,听取专家对我国研制的“东风”107和“红旗”2号发动机审核意见。

叶正大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赴苏谈判引进米格-21飞机生产,并在米格-21改进、改型基础上,研制双25(马赫数2.5、升限25千米)飞机,使战机再上一个型号,即歼9。

叶正大在总工程师黄志千遇空难牺牲后,挑起负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担子……

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文革”来势汹汹,叶正大成了批判对象,成了“走资派”,当年到苏联留学的21人,都被康生定性“苏修反革命特务集团案”,并取名为“4821”。

当时,正是歼8研制的关键时刻,叶正大被抄家、关进牛棚,研究所和生产的112厂相距20里,叶正大就骑着自行车两边跑,在所里接受完批斗,再骑车去112厂,研究处理歼8生产中的问题,完了再回所里。

在叶正大从事飞机设计工作的18年时间里,领导和参与12种飞机型号的设计研制任务,功勋卓著。

叶正大走上领导岗位后,更为关注航空科技的建设和发展,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航空科技不断进步。

1988年,61岁的叶正大授中将军衔,1992年开始,先后担任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顾问的工作。

2017年,叶正大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祖国不会忘记这“一门父子,两代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