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26年后在纽约餐馆,被当年美军战俘一眼认出

2024-11-06 16:10:02

1979年4月,已年过半百的刘禄曾接到上级命令进行访美工作,没想到,时隔26年,在纽约街头的一个餐馆,刘禄曾作为上甘岭坑道中我党唯一女兵,被一个曾经的美国战俘詹姆斯一眼认出。

当年的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两个人的相遇,让一段尘封往事被揭开。

1928年刘禄曾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优渥的家庭条件,让她很早就接触了国外的教育,她自己也很努力,考到了当时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东吴大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毅然决定出兵援朝。

战场上,志愿军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美军及其盟友,语言的差异带给志愿军很大的困扰,缴获的美国物资无法了解其用途,就算是抓到美国俘虏,也得不到想要的内容,这时正好需要懂英文的人才协助。

在大学期间,刘禄曾受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影响,有着热爱祖国的澎湃热血,凭借自己超强的英语能力,如愿加入抗美援朝的大军。

刘禄曾担任翻译工作并审讯战俘,她的英语水平已经很好了,可大多都是日常用语,和战场上是两码事,很多美国战俘就会为难她。

刘禄曾把审讯内容都记录下来,不断学习,一段时间下来,不看本人,只听声音,已经是地道的美国人了。

刘禄曾的英语水平直线上升,能准确把握美军战俘的心理,当时她在军中很有名气。

就是在这时,遇到美国战俘詹姆斯·伯特纳。
詹姆斯最初对刘禄曾的教育充满抵触和敌意,认为她是敌人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禄曾的真诚和耐心逐渐打动了他。

刘禄曾不仅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交流,还通过讲述中国文化和历史,让他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与西方媒体宣传截然不同的中国。

刘禄曾使詹姆斯认识到美国侵略朝鲜的真相,意识到自己被美国政府误导。

在詹姆斯生病时,刘禄曾及时提供医疗救助,为他争取乘车转移的待遇,表现出深厚的关怀。

这些行动,让詹姆斯对刘禄曾充满感激,逐渐接受改造,并成为战俘营的改造“标兵”。

圣诞节时,刘禄曾送给他一枚象征“和平”的别针,象征着两人从敌对到理解,再到和平共处的转变。

詹姆斯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总是感慨万分,说:“是刘禄曾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和平与理解也是可能存在的。

就是这样的缘分,时隔26年,让詹姆斯一眼就认出刘禄,两个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通过握手来传递当时的情谊。

刘禄曾的故事,只是抗美援朝众多英烈事迹中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铭刻着无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守护了和平的曙光。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更应铭记这段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让我们传承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