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26年后去美国,被当年相处过的美军战俘认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无比惨烈,志愿军战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守住了阵地,给予美军沉痛打击。
坑道里不见阳光,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血腥味、硫磺味,长期缺水断粮,能够直接威胁生命。
上甘岭坑道环境无比恶劣,就是一个正常男子,恐怕也难以坚持几天。
刘禄曾上甘岭坑道内唯一的女兵,以和气、友善的方式感化美军俘虏,以优雅的谈吐、洪亮圆润的声音,展开对敌广播,被美军称之为“夜莺”。
战争结束二十六年后,刘禄曾因公前往美国,在纽约的一家餐馆里,被当年与她相处过的美军俘虏认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资产阶级娇小姐参军报国
1928年,刘禄曾出生于上海,家境优越,父亲曾是知名银行的高管,从小就住在繁华的大城市。
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刘禄曾和家人们依然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不用为生计发愁。
身为资产阶级的娇小姐,刘禄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考取了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法学院读国际法专业,妥妥的高学历人才。
在解放战争的热潮中,刘禄曾站在人民的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曾报名参加解放军文工团,由于“资产阶级小姐”的身份,被拒之门外。
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刘禄曾参军“被拒”算是正常现象,因为“资产阶级”是打倒的对象。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全国喊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做贡献。
当时志愿军中急缺英文翻译人才,刘禄曾的英文水平很高,如愿在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军工作部担任翻译。
冒着敌人的炮火,刘禄曾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后迅速进入俘虏管理团收容所工作,负责翻译缴获的大量美军军事文件和宣传品。
上甘岭战役爆发时,刘禄曾和四名志愿军战士一起带着手摇发电机、大功率喇叭,在上甘岭阵地开展对敌广播。
上甘岭阵地上炮火连天,山头都被美军的炮火削平了两米,表明阵地一片焦土。
刘禄曾在连部指挥所,距离最前沿阵地也就几百米的距离,作为坑道内唯一的女同志,她需要面临比男同志更大、更多的困难。
坑道内每天都有人负伤牺牲,每当战士们希望刘禄曾唱一首歌提提神时,她尽量会满足,因为谁都知道,出去战斗后不一定能够顺利回来了。
一次,连突击队走出坑道向敌人反击后,七八个人没有回来,大家心里明白,他们牺牲了,回不来了。
当一位受了重伤的战士被抬进坑道救治时,本就晕血的刘禄曾一边鼓励伤员,一边帮助卫生员擦洗伤口。
当然,刘禄曾的主要任务是对敌广播,借助喇叭不断向美军用英语喊话:不要在侵朝战争中送死,中国人民志愿军保证战俘的生命安全,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刘禄曾向美军喊话时会播送美军阵亡将士未寄出的家书,宣传志愿军对俘虏的政策、唱美国歌等等。
敌人指挥官恼羞成怒,用各种大口径炮火砸向山头,刘禄曾好似上天保佑,在坑道内安然无恙。
在战场前线,刘禄曾用娴熟的英语,洪亮圆润的声音,优雅的谈吐和幽默的用词,为瓦解美军前线官兵的斗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些美军称刘禄曾是战场上的“夜莺”,被俘后点名要求见一见她。
刘禄曾与美军战俘
入朝参战之初,刘禄曾在敌军工作部担任翻译,与被俘虏的美军打交道,负责翻译对话一类的工作。
当一批批美军俘虏被押进战俘营后,刘禄曾就负责对他们的教育和感化工作,审讯时,一位年轻的美军哭哭啼啼,就是不肯交代问题。
刘禄曾启发他:你在美国有父母兄弟,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远涉重洋,跑到别的国家杀害别人的父母和兄弟……
在刘禄曾的感化下,那名美军战俘想通了,很快交代了自己的问题,刘禄曾多次向他重申了志愿军对待战俘的政策,减轻了他很大的压力和不安。
詹姆斯·柏特纳是美军海军陆战一师的普通士兵,入伍前在餐厅打工,被志愿军俘虏后接受审讯。
开始,詹姆斯·柏特纳不愿意配合,刘禄曾递给他一支烟,以拉家常的方式问来朝鲜的理由。
见眼前的女子面带笑容,似乎没有恶意,詹姆斯·柏特纳愿意和她聊天,谈到了来朝鲜的理由:我在美国偷车犯了罪,政府告诉我,去朝鲜能免罪,那里有美女、好酒,还能拿很高的薪水,所以我很乐意来了。
听了詹姆斯·柏特纳的话,刘禄曾严肃地告诉他:你在美国偷车是犯罪,难道你在朝鲜杀人不犯罪吗?那是大罪,是死罪!
詹姆斯·柏特纳反驳道:不,不,我来是为了阻止你们侵略朝鲜的,那是正义的!
“那为什么朝鲜军民紧紧与中国军队在一起,来反击你们呢?这说明你们的侵略者!”刘禄曾义正言辞。
刘禄曾的一番话,让詹姆斯·柏特纳陷入沉思,不再像之前那么咄咄逼人,觉得自己是“救世主”的身份来朝鲜了。
一次,詹姆斯·柏特纳的伤口感染,发了高烧,刘禄曾为他找来军医治疗。
刘禄曾的关心,渐渐打动了詹姆斯·柏特纳,对她充满了尊敬和信服,在改造过程中很认真,意识到侵略朝鲜是错误的行为。
在战俘营里,詹姆斯·柏特纳曾深切地感慨道:当志愿军俘虏是一种庆幸!
抗美援朝战争顺利结束,中美双方交换俘虏时,刘禄曾主动要求参加这项工作,未能见到詹姆斯·柏特纳。
二人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结束,改革开放后,1979年4月,刘禄曾前往美国工作,一天来到纽约一家餐厅吃晚饭时,餐厅经理走向前说:冒昧问一下这位女士,你来自中国的吧,姓刘,当过兵,去过朝鲜战场,英文说得很好?
刘禄曾抬头仔细一看,用不可思议的表情说:“你是詹姆斯·柏特纳吗,我是刘禄曾”。
得到肯定答复后,双方非常激动,茫茫人海两人时隔近26年再次相遇,起身来了个美式拥抱。
两人聊了好一会儿,刘禄曾告诉詹姆斯·柏特纳,她现在是旅行社分社的经理,专门负责赴华旅游的美国客人。
对方高兴地说:刘女士,您现在是来自中国的“民间大使”,为中美人民架设友谊桥梁,向您致敬!
在詹姆斯·柏特纳的帮助下,刘禄曾找到了读中学时的美国教师。
几个月后,刘禄曾回国工作了,离开美国前向詹姆斯·柏特纳道别。
詹姆斯·柏特纳非常不舍,拉着刘禄曾的手连声说:有机会带全家去中国旅行,到时候去南京看您。
时隔近26年,刘禄曾和詹姆斯·柏特纳再次相遇,那是一种缘分,两人向对方诉说战后的经历,像是一对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回忆起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刘禄曾衷心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