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之子,赵一曼的亲儿子陈掖贤,为何会在55岁那年选择自缢

2025-01-13 08:10:02

转自公众号:近代历史专栏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zMTM4MDMxMA==&mid=2247483804&idx=1&sn=e2e679d38e4927890727d64117c43f10

1982年8月,55岁的陈掖贤已经多日不来单位上班,单位也不知道原因。
15日下午,同事到陈掖贤家探望时,发现他在家中自缢了。

陈掖贤身份特殊,他的母亲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父亲也是一位抗日志士。
身为烈士子女,陈掖贤从小就享受到了比一般人好的生活和教育,他为何最终会走向极端,选择自杀呢?

陈掖贤的英雄母亲赵一曼

赵一曼虽是女性,但她巾帼不让须眉,在祖国遭受日本侵略之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斗争,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赵一曼是四川人,地主家庭出身,家境良好,从小就能受到教育,学习先进思想。

在姐夫郑佑之的影响下,赵一曼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爱国反帝国运动,在校期间由团员转入共产党。

在校期间,赵一曼组织学生抵制英国养活靠拢宜宾码头,惨遭武装镇压,引发了全市罢工、罢市、罢课,工人群众纷纷支持赵一曼的爱国运动。

1927年9月,组织培养赵一曼,安排她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第二年与爱人陈达邦结婚,并且怀孕生下了儿子宁儿,也就是本文主人公陈掖贤。

回国后,赵一曼在宜昌展开工作,因工作不方便,将孩子交给了陈掖贤的大哥家抚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入侵我国东三省,赵一曼主动请缨去东北抗日,在沈阳工厂领导工人开展斗争工作。

在赵一曼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抗日武装队伍,她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从侧面配合抗日武装部队作战。

组织肯定赵一曼的工作能力,任命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由她带领全团战士在哈尔滨地区给予日伪军沉痛打击。

赵一曼经常骑着一匹白马,在战场上来回穿梭,有着”红枪白马“的美名,战士们更愿意称呼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1935年11月,赵一曼率军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后撤,腿部受伤后昏迷,被日军俘虏。

日军在确定了赵一曼的身份后,为了从她口中获取情报,找来一名医生简单救治一下,连夜展开审讯。

在狱中,日军威逼利诱,使出了各种办法,企图逼迫赵一曼就范,但没有任何效果。

气急败坏的日军对赵一曼动了酷刑,用马鞭抽打她的伤口。
赵一曼几次疼得昏迷了过去,但仍然咬紧牙关,坚决不说出任何有关于抗联的情报。

最终,日军自知无法从赵一曼口中获取任何情报,决定将她处死,面对敌人的屠刀,赵一曼昂首挺胸,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在城外的草坪上,几名军警用枪对着赵一曼,一名日军走向前,问她还有什么话说。
赵一曼将手中的纸卷递了过去,对日军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看了纸条后,随后大手一挥,一排子弹射向赵一曼,她牺牲了,年仅31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写下了遗书,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还未成年的儿子,最对不起的也是儿子,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

赵一曼的遗书这样写道:

赵一曼为大家舍小家,她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帝国主义的痛恨。

陈老总评价赵一曼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永记人民心中。

赵一曼的儿子为何选择自杀?

母亲赵一曼牺牲时,她的孩子陈掖贤年仅7岁,自出生后,一直寄养在伯父家。

陈掖贤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母亲牺牲,父亲被派到法国工作后再婚,生了几个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

长大后,陈掖贤得知自己是被寄养后,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性格也变得孤僻、内向,不愿意多说话。

新中国成立后,陈掖贤的姑姑(任弼时的夫人)找到了他,将陈掖贤接到北京去接受教育,按照烈士子女的待遇,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

陈掖贤身份特殊,国家也给予了相当的照顾,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当老师。

教师身份的陈掖贤,在学生眼中还是很受欢迎的,但他有一个难以置信的弱点,就是无法管理好自己。

在校期间,陈掖贤受到优待,有独立的房间,但他不注重个人卫生,屋子里烟灰满地,十分脏乱。

木板床上,陈掖贤只放着一张凉席和一条棉絮,没有被面被里,每次起床后从不叠被子,将棉絮揉成一团。

陈掖贤的工资每月也有几十块,但他总是不够花,经常是上半个月花完了,下半个月借钱花。

学校考虑到陈掖贤的特殊情况,派了一个人与他同住,帮助陈掖贤管理好内务和消费问题,保管他的工资。

在婚姻上,陈掖贤也过得不如意,结了婚后离婚,离了婚后再复婚,反反复复,夫妻常常为家事争吵,缺乏有效的沟通。

陈掖贤智商不差,出身也很好,职业是老师,受人尊敬,为何在个人生活方面过得一塌糊涂呢?

思来想去,主要原因还是基本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没有达到标准,从小缺乏父母的爱与教育,心理孤僻,这影响了陈掖贤的一生。

赵一曼在遗书中也预感到了自己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作为烈士后代,陈掖贤的身上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母亲的人格与灵魂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陈掖贤继承了母亲要强的性格,他十分有胆量,有一股傲气,怀着一副忧国忧民之心。

当年,组织上按照相关规定给烈士子女发放抚养金时,也通知了陈掖贤去领取。
陈掖贤非常不悦,执意不要,他说:我怎么能要那个钱,我母亲为国捐躯,岂是用钱来衡量的!

1960年8月,特殊时期,陈掖贤得知家乡饿死人了,住在北京的他忍不住了,直接给最高领导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家乡的一些情况,表达了对当时政策失误的一些看法。

上级看了信后非常不满,可以说是极为震怒,当得知陈掖贤是赵一曼的儿子后,也就没有再追究。

1960年秋,一顿饭对陈掖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觉得自己享受到了“特权”,给他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波动与烦恼。

从内心思想上,陈掖贤始终坚持平等观念,因一顿饭的“特权”后,在回家的路上不敢正视那些饱受饥饿的群众,觉得羞愧难当,内心也越来越苦恼、纠结。

此后,在特殊时期的几年里 , 陈掖贤一连串不幸的遭遇,让他抑郁成疾,心中苦闷,在悲观看法中无法自拔,深陷其中。

1974年秋,陈掖贤好几天没来上班,同事们觉得不对劲去他家看望,发现陈掖贤因为没钱,几天没吃饭了,在床上一动不动。
好在同事们来得还算及时,将奄奄一息的陈掖贤送到医院抢救。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1982年8月,这一次,陈掖贤又是几天没去单位上班,15日下午,同事们前去看望,发现陈掖贤已经自缢身亡了。

陈掖贤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陈掖贤是赵一曼口中的宁儿,他终究还是没能抵御住抑郁的侵袭和命运的捉弄。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性格即命运!”陈掖贤的悲剧,与他的性格也有一定联系,结合时代,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地悲剧烙印。

赵一曼给陈掖贤的影响太大了,宁儿所缺失的,成了他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一课。

这样一对母子,让人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