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我国有一座城市,日本攻打了3年,付出11万伤亡的代价
转自公众号:天天说历史专栏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zMTM4MDMxMA==&mid=2247483697&idx=1&sn=d15964d6249bd83d0351c65dde5bbe63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超过了3500万人,其中军人约380万,伤亡人数大部分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在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下,日军也有150余万的伤亡,我国拖住了日军的陆军主力,为第二次反法西斯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了我国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多座大城市,付出了较大伤亡的代价。
1939年9月,日军派遣十万大军,意图攻占我国一座城市,打了三年,付出了11万伤亡的代价。
这座城市就是长沙,在长沙城下,中国军民在薛岳的指挥下,同仇敌忾,日军屡屡受挫,损失惨重,大大增长了我军抗日的士气。
1939年9月,日军为了进一步打击中国抗战的意志,冈村宁次调集了10万大军,将目标锁定在长沙,意图消灭我第九战区主力。
打仗打的是后勤,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兵源、工业原料产地,且第九战区司令部设在长沙,日军决定拿这座城市开刀。
第九战区司令官是薛岳,他是一位能战善战的爱国将领,得知日军进犯长沙,誓死保卫国土。
薛岳认真观察长沙附近的地形,结合相关情报内容,制定出了一套对付日军的作战方案。
为了放缓日军装甲部队的进军速度,在薛岳的部署下,民众对周边铁路公路进行破坏。
日军多路大军进展缓慢,受限于地形等因素,被我军层层阻击、分割、侧击、包围,损失惨重。
攻势受挫的日军最终选择撤退,我军展开反击,日军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日军首次进攻长沙受挫后不甘失败,发起了第二次长沙会战。
前期,日军吸取了第一次的失败教训,从湘北一地区发起总攻,集中优势兵力。
开战之初,薛岳没有准确掌握日军动向,选择了三面防守的策略,吃了一个不小的亏,最危险的时候长沙株洲一度被日军占领,情况非常危险。
在中国军民的奋力反击下,日军的进攻后劲不足,损耗极大,已经无力提供后勤保障。
薛岳抓住机会,命令第九战区主力追击日军,收复了失地,在阻击战中歼敌数千,保卫了长沙。
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日本在国际上威望一落千丈,中国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欧美开始有计划援助中国物资。
连战连败的日军还是不放弃占领长沙,消灭第九战区主力的目标,于1941年12月发起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我军一线兵团依旧采取了逐层抵抗,消耗日军战力,挫败日军攻势的方法。
在反击战中,我军兵力部署得当,协同周密,对部分日军展开合围,使敌人无法脱离战场,被我军步步蚕食,取得了又一场长沙大捷。
此次长沙会战结束后,日军两年内没有大规模向第九战区发起进攻,欧美对中国另眼相看,提供了许多贷款援助,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三次执着进攻长沙,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打了三年不仅没有占领长沙,而且还付出了十一万人伤亡的代价。
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军与日军进行了多场大会战,如南京保卫战、上海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等,打得最漂亮,歼敌最多的当属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战役与其它大型会战比起来,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主要是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三次长沙会战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军队胜利,而南京、上海、徐州等大型会战,则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与日军伤亡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的伤亡要高于中国军队。
第三,三次长沙会战中,指挥得当,没有犯重大失误,与抗日战争之初的几场战役相比,有非常大的进步。
第四,长沙会战中,上至指挥官,下至普通士兵,都有决心打赢这场战役。
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同舟共济,有这种必胜的信念,是战胜日军的关键。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起草电报,表示了必战、必死、必胜的决心与信念。
薛岳将军对部下说:
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
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要求各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师长务必亲临前线,有与长沙城共存亡的决心,英勇杀敌。
第五,长沙会战意义巨大,不仅体现在国内,还有更大的国际意义。
长沙大捷,让欧美对中国刮目相看,给我们提供了所需的援助。
英国《泰晤士报》在长沙大捷后这样报道:
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总的来说,长沙大捷是一场了不起的战役,中国军队不怕牺牲,英勇抗击的精神,是这场战役能够取胜的关键。
向长沙会战中牺牲的军人敬礼,他们马革裹尸,将忠魂留在了长沙城中,受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