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毛主席给一位老人寄去2000元,老人不解,主席:我欠您的

2024-11-05 00:10:02

转自公众号:历史龙元阁2020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zgxNzE1Mw==&mid=2247483842&idx=3&sn=b1bb64ddc2f9dfa464a9d2a87cde0a1e

1920年,毛泽东筹备共产党成立事宜、援助新民学会青年赴法留学,需要大量资金,几乎没有人愿意借给他。

当时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在北京去世,他在整理岳父遗物时,偶然翻到了岳父写给章士钊的遗信。

图|杨昌济

信的内容大致是:

毛泽东胸怀大志,以后前程远大,希望吾兄可以慷慨解囊。

此前毛泽东经过岳父的介绍认识了章士钊。

于是,毛泽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遗信来到上海找章士钊,希望他能够看在岳父的面子上,资助自己开展以上那些活动。

章士钊看过信后,立即答应了毛泽东的请求,发动上海各界名流捐款。

章士钊是民国重要人物,身份地位显著,很快就为毛泽东筹到了2万元。
他将这笔钱悉数交给了毛泽东。

雪中送炭,终身难忘。
毛泽东将这件事一直铭记于心,时刻找机会回报。

1937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刻意提及了此事:

“我到达上海后,才知道章士钊已经在帮我筹款了。

后来时局动荡,他实在找不到机会。

直到1963年的冬天,毛主席与他的英语老师,即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一起散步。

走了一会儿,毛主席停住了脚步,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对章含之说:

“行老(章士钊)可能没有跟你说过,我还欠他一笔巨款没有还给他呢!”

章含之以为毛主席是在说笑,她回答道:

“这件事我确实有所不知,如果父亲真借过主席巨款,父亲可能不会催促主席还钱。

毛主席听后,沉默了好久,感慨地说:

“可能行老忘记了,我今天见到你,才想起来。
这笔钱是行老资助我的,早就要还了。
你有机会探望父亲时,记得告诉他,我要从今年开始还他这笔钱了,每年还2000元,分10年还完。

一、章士钊收到毛主席的还款

1963年,毛主席给章士钊寄去2000元,与此同时还附信一封:

“请行老接受还款,这是我欠您的。

章士钊收到钱,大惑不解,经女儿提醒才知道怎么回事。

图|章士钊

他交待女儿,让她转告毛主席:

“这钱我不能收,当时借给毛主席的银元,不是自己的财产,都是通过社会各界筹集来的。

毛主席听完章含之带来的话,笑着说:

“这钱不是出自国库,是我用稿费给行老的一些帮助。
再说,就算那些钱不是行老的,就凭他给共产党做的贡献,也不是我现在用一点小钱能够回报得了的。
你父亲一辈子就爱帮助别人。
他给我写的信,都是关于别人的困难。
现在他自己有困难了,我也想尽绵薄之力。
可如果我明说,他断然不会接受。
所以我说这笔钱是还欠款。
你告诉他:‘主席说的,欠的钱无论如何都要还。
这钱是从他的稿费里扣的。

从此,毛主席每年农历正月初二,都会按时叫秘书给章士钊送去2000元。

直到1972年春节,这笔两万元的巨款才彻底还清。

1973年,春节过后,毛主席才得知正月初二没有人给章士钊寄钱。

他赶紧找来章含之,告诉她:

“这笔钱实际上不是还款,是我给行老的生活补助。
我说的10年,也不是真的只送10年。
你有空回家告诉你父亲,就说‘除了本钱外,还有50年的利息。
利息具体多少,我算不清了。
反正,行老在世一天,我就要还一天。
’”

章士钊那时在医院治病,听完女儿的转述后,感激不已:

“我知道毛主席,这是在暗中接济我。
可主席知道,我好面子,如果明说,我肯定不会接受。
所以他就找了还钱、还利息这样的借口。
其实,我当时借给他的2万元,不过是向别人筹集来的,只是经过我的手,就全成我的功劳了。

二、章士钊力促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婚事

毛主席和章士钊的往事,不止这一件。

其中,毛主席与结发妻子杨开慧的结合,是在章士钊的促进下完成的。

毛泽东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他的老师就是曾经拥护过“戊戌变法(1898年)”,后又积极参与救国运动的杨昌济。

章士钊是杨昌济的好友,毛泽东久仰他的大名,两人却没有见过面。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为组织新民学会赴法留学这件事,到北京寻求帮助。

当时,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杨昌济向李大钊推荐毛泽东做图书馆助理,也正是这个机会,毛泽东见到了章士钊。

那时,杨开慧也在北京。
两人经过多次接触互生好感,两人在冬天的北京走到了一起。

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时,就十分欣赏毛泽东。
他非常看好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未来必定能成为栋梁之才。

杨昌济曾经帮毛泽东写过关于他的履历,但他没有想过让毛泽东成为自己的女婿。

章士钊的出现改变了杨昌济的想法。

某天,章士钊去杨昌济家做客,杨开慧也在家。

章士钊看到为他沏茶的杨开慧,随口问杨昌济:

“令爱可有婚配?”

杨昌济正操心这件事,见好友问起,也不刻意隐瞒,说:

“我曾经的一位学生毛泽东与小女关系很好,为人学识等方面,我都很满意。
可有人劝我,说毛泽东行为举止不同一般人,恐怕小女开慧压制不了,所以我一直在考虑这件事情。

章士钊对毛泽东这个青年有所了解,但那时还没见过毛泽东本人。
在杨开慧的婚姻大事上,他不好开口。

听过杨昌济对毛泽东的介绍,他对毛泽东这位年轻人产生了兴趣。

章士钊问杨昌济:

“能否让我与你的这位学生见上一面呢?”

杨昌济答应章士钊,并准备安排两人的见面。

杨昌济还没来得及安排,章士钊就在自己的讲座上遇到了毛泽东。

章士钊在北京大学开讲座。
在讲座开始前,有人提醒他,毛泽东在台下听,并告诉他毛泽东的座位。

因为忙着上课,章士钊没有立刻找到毛泽东。
上课途中,他一直在观察毛泽东。

他发现毛泽东确实不同于其他同学。

毛泽东身材很高,梳着大背头,额头很宽,相貌非常伟岸。

上课时,毛泽东听课非常认真,举手投足都落落大方,十分潇洒。

章士钊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

讲座结束,章士钊携书前往杨昌济家,说:

“昌济,我认为毛泽东这个年轻人很好,开慧如果能够嫁给他,是她的福分。

章士钊的一席话点醒了杨昌济,他说:

“老兄说得极是。

于是,他同意将杨开慧许配给毛泽东。

1920年,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船山书院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章士钊和毛泽东的交情在这里正式开始了。

图|章士钊与毛泽东

三、1945年重庆谈判,章士钊提醒毛泽东离开重庆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去重庆与国民党洽谈抗战胜利后的建国问题。

那天,毛泽东和周恩来从重庆九龙坡机场下来时,接机的人很多。

那年已经63岁的章士钊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当时在重庆的一些著名爱国人士一样,早早来到机场,只为迎候毛主席的到来。

毛主席是第一个从楼梯上下来的人,乔冠华为毛主席介绍接机的人士。

乔冠华还没介绍完,毛主席就在人群中看到了章士钊。
他急忙走到章士钊面前,伸出手与其握手。
章士钊也将手抬起来,两人的双手紧紧相握。

毛主席对章士钊说:

“行老好!我们有多久没见了?25年了吧。

章士钊紧紧拉住毛泽东的手,向毛泽东问好:

“润之先生你好,欢迎来到重庆。

9月3日,毛主席邀请章士钊等人来到他暂住的张治中公馆桂园做客。

宴席上,毛泽东问章士钊:

“行老,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局势?和谈还能进行下去吗?”

章士钊没有说话,他在毛泽东的手掌心写了一个“走”字,暗示毛泽东,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接着他补充道:

“蒋介石没有和谈的诚意,不如快速离开重庆,保存自身实力。

毛泽东认为章士钊说得不错,他听从章士钊的建议放弃了与蒋介石的和谈。

果然,重庆谈判结束不久,蒋介石撕毁双方拟定好的《双十协定》,出兵进攻解放区。
章士钊为毛泽东写的这个“走”字,表明他对蒋介石本质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他对毛泽东的担忧。

图|蒋介石

1949年,共产党占据上风,国民党方面提出与共产党和谈。

当时蒋介石已经下野,李宗仁担任代理总统,派章士钊去北平参加谈判。

这次谈判以失败告终,章士钊从此留在了北京。

四、毛泽东与章士钊探讨学术

1959年,中央决定普及逻辑学教育,征集逻辑学教材。

章士钊恰好有一本旧作《逻辑指要》,但该书1943年出版的序言中,有一些逢迎蒋介石的话,所以章士钊不好意思提出申请。

有一天,毛泽东遇到章士钊,问他:

“您在逻辑学方面很有造诣,听说以前还写过关于逻辑学的著作,可否借我阅读?”

章士钊听说毛主席要看他的这本书,心里顿时踌躇起来,说:

“您说的是《逻辑指要》吧,这本书首印于重庆,里面有部分内容与国民党有关,我不敢送与您阅读。

毛泽东不在意,说:

“这是学问,没有什么敢不敢,合适不合适的。
你送来即可。

章士钊看毛泽东兴致这么高,不好推脱,将书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病房中读完了《逻辑指要》。
读完后,大力推荐这本书,帮章士钊写了“再版说明”,同时写信征求章士钊的意见。

章士钊收到毛泽东的信后,高兴不已,在再版的《逻辑指要》中,将毛泽东写的“再版说明”添加到了书中。

章士钊精通古文,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他一生一直在研究《柳河东集》。
晚年闲来无事,写出了100多万字的《柳文指要》。

这本书系统研究了柳宗元这个人,内容涉及柳宗元的政绩以及他在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他特意在书中探讨了柳宗元和韩愈的政治实践上的不同,赞扬了柳宗元“以民为主”的思想,批判了韩愈的“以民为仇”的观点。

毛泽东得知章士钊正在写这本书后,托人告诉章士钊,说自己也喜欢柳宗元,希望可以先拜读一下书稿。

1965年6月,章士钊就将文章初稿给毛泽东送了过去。

毛泽东读得很认真,将书里所有的错误都一一指出,并加以改正。

一方面,他肯定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说:

“赞扬柳宗元,贬斥韩愈,为二王、八司马的冤案平反,这些都是不错的。

另一方面,他指出了章士钊的一些不足之处:

“行老不懂得唯物史观,对文史等方面依然停留在个人的观点上,对柳宗元的评价也比较片面,恐怕以后会被历史学家用唯物史观对这本书进行批评。

尽管毛泽东对这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持有不同意见,但他依旧强调:

“行老的世界观已经固定,不能再苛求他有所改变,这本书也就不用再修改了。

毛泽东后来向章士钊提出“再读一遍”的请求。

毛泽东写信告诉章士钊:

“《柳文指要》上下册写得十分到位,我读完还想再读一遍。
我支持您将该书出版,供世人阅读。

只不过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该书未能按时出版。

一直到1970年,毛泽东专门写信向出版社问询此事,出版部门才着手出版事宜。

1971年,《柳文指要》顺利出版。

91岁高龄的章士钊兴奋不已,在家中写诗一首,以表达自己的高兴。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斯访华,周总理送了一本《柳文指要》给他,作为纪念品。

现在这本书,还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五、毛泽东客观评价章士钊

毛泽东酷爱看书,特别是爱看史书。

章士钊学识渊博,家里藏书丰富,毛泽东经常向他借书。

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因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所以她成为了父亲和毛泽东借书、还书的“图书管理员”。

毛泽东借书通常是借一本还一本,章士钊很愿意将自己的书借给毛泽东。

章士钊送过毛泽东两本书,一本明版的《三国志》,另一本《智囊》。

《三国志》是章士钊的朋友托他送给毛泽东的。

《智囊》这本书是1963年12月26日,也就是在毛主席的70大寿上,由章含之代父亲送给毛主席的。

1958年3月,毛泽东提到当时非常震惊的“苏报案”,同时评论了清末民初的一些政论家,包括邹容、章太炎、章士钊等人 。

毛泽东对章士钊的评价是:

“他是我的老乡,是长沙人,早年担任《苏报》主笔,写过许多反清的文章。
他虽然投奔过国民党,但在抗战中一直与我党保持联系,建国后主动和我党合作,并不是什么极其恶劣的人。

毛泽东与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谈论章士钊时,教她“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父亲”。

某天,毛泽东问章含之:

“你怎么看待你的父亲?”

章含之回答:

图|章含之

“我父亲之前是剥削阶级,同时他也是一位爱国人士。
对待他这样的人,既要斗争,又要争取。

毛泽东听完章含之的回答,不太满意。
他又问章含之:

“你是一名党员,他是你的父亲,你应该知道怎么对待他。
你称他为剥削阶级,你有什么依据呢?”

章含之回答: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父亲当过国民党的教育总长,镇压过学生的起义运动,和蒋介石也有交情。
1949年代表国民党与共产党和谈……”

毛泽东反驳章含之:

“你只知道你父亲做的一些错误的事情,比如他代表国民党与我党谈判。
可你不知道,你父亲有过多少先进的事迹,也不知道他做过很多好事。

章含之哑口无言。

毛泽东补充道:

“研究一个人,要放在历史中去看,要纵观他的一生,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你的父亲。
共产党员不能六亲不认,我看你还要正确认识一下你的父亲,他的一生不是简单的几件事就能概括得了的。

毛泽东为了充分向章含之介绍章士钊,他谈到了“苏报案”:

“你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
没有人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你父亲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以前走过弯路,但总体上是好的。

毛泽东的这一席话,让章含之重新认识了父亲。

她自责地说:

“我作为他的女儿,先前对父亲的了解太片面了,以后必须听主席的话 ,重新认识一下父亲了。

六、章士钊晚年为促进国家统一,多次前往香港联络国民党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国际形势有所缓和,新一轮国共谈判迫在眉睫。

章士钊主动申请前往香港,联系自己的老朋友,请他们给蒋介石做工作,尽早实现国共谈判。

毛主席和周恩来同中央各部讨论过后,同意派章士钊前往香港,并草拟了一封信带给蒋介石。

1956年春,章士钊受到党中央的安排,带着信件前往香港的国民党驻香港文宣部,与许孝炎先生,谈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将带来的信交给他,请他转交蒋介石。

许孝炎拿到信后,立即坐飞机回到台北,径直走进总统府,把信件交给蒋介石,同时将他和章士钊谈话的内容详细报告给了蒋介石。

后来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且不断增加驻台军队,所以这次和谈未能实现。

1973年,章士钊年纪很大了,经不起折腾,可他心系祖国统一大业,说:

“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完成,等我休养一段时间,还要去香港。

1973年4月,章士钊身体状况好转,再次请求周总理,前往香港。

党和政府同意他的请求,为章士钊的出行做好了详细的安排。

中央考虑到章士钊年岁已高,准备派专机送他到达香港。

1973年5月25日,北京机场周总理亲自为他送行,章士钊眼眶湿润,握住周总理的手,表示这次一定圆满完成国家交代的任务。

章士钊到达香港后,见到了许孝炎、宋宜山等人,他们表示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通过各种渠道向蒋介石提议,以求促成国共两党的谈判。

章士钊因频繁参加活动、与老友见面过度兴奋等原因,到香港不过一个月,就病倒了,病情迅速加重。

尽管香港医生全力救治,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1973年6月30日,章士钊病危。

他深知自己的身体很难再好起来,叫家人给他拿纸和笔,最后在纸上写了几句话:

“赶快报告周总理,接我回北京。

后来,他便昏迷不醒。
周总理知道章士钊病重这个事情,派医疗队前往香港,帮助章士钊稳定病情,并找机会护送他回北京。

然而,当抢救的医疗队抵达香港时,章士钊已经在7月1日的凌晨离世,享年92岁。

周总理为章士钊发唁电:

“行严先生不幸在港逝世,深为悼念。
二十多年来,行严先生热爱毛主席、拥护共产党,为国家统一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章士钊的骨灰被专机运回北京,7月12日举行了追悼会。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章士钊送了花圈,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出席追悼会。

追悼会上,郭沫若致悼词:

“章士钊先生解放前夕为国共和谈奔走……章士钊先生为国家的统一大业,不辞劳苦,鞠躬尽瘁,始终怀念在台湾的故旧……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追悼会后,毛主席与办公室工作人员提起了给章士钊寄2000元的事情,说:

“行老这个人一生最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