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庐山会议,这位上将心情很复杂,出了怨气又很难过

2024-12-28 00:10:01
开国上将萧克

开国57名上将中(含补录的两名),排在首位的萧克资历非常深,早在红军时期,他已经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了,与贺龙是搭档。
在抗日战争时期,萧克是八路军的副师长,当时八路军一共有3个主力师,正副师长一共六人,建国后,五人被授元帅,唯独萧克成了上将。

1955年萧克授上将,一些人为他鸣不平,因为他早期资历很深,应该授大将。
萧克本人并不是十分在意自己的军衔,没有像钟伟,王近山那样觉得自己军衔过低去找领导要说法,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据萧克自己的回忆录说起这件事,当年自己犯了错,在1936年,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颠倒黑白,萧克当时是红六军团的指挥官,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
在张国焘的欺骗下,萧克选择了相信他,起初站在了张国焘的一边,说了一些错误的话。

好在朱老总得知这个情况后,为了大局,不顾危险劝萧克,向他讲明了事情的真相以及张国焘的别有用心。
最终,萧克在朱老总的劝说下幡然醒悟,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不过萧克毕竟最初地站在张国焘的一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好影响,对后续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影响。

当时与萧克形成鲜明对比的当数徐海东,面对张国焘的拉拢,他多次断然拒绝,不理会他。
为了帮助刚刚经历长征,部队补给困难的中央红军,徐海东不仅给中央送钱送物,而且还把自己的部队交给中央指挥,帮助中央红军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刻。

1955年,徐海东即便在缺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情况下,依旧被授予大将军衔,且排在第二名,仅次于粟裕。
早年,毛主席曾评价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的确,长征结束后,徐海东率领的25军虽属于红四方面军序列,但他没有站在张国焘的一边,而是无条件地支持中央红军,支持毛主席。

军委扩大会议被批判‍

建国后,萧克的军衔虽然是上将,但受到了组织的重用,担任训练总监部部长一职,该职务很重要,负责全军的训练、教育等工作,萧克责任重大。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出现了反“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反教条主义”,萧克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1958年,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彭老总与负责军队训练的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两人在工作上产生了冲突。
在军队建设中,彭老总否定了现代化以及正规化两个口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除此之外,彭老总对军事教育学院的工作作了否定评价。
基于这两点原因,萧克给彭老总写信,就是这封信成了他之后被批判的“把柄”。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老总批判刘帅,萧克等在军事学院工作的人存在“教条主义”,对他们进行了严厉地批评,语气有些强烈。
起初萧克并不认同彭总对自己的批评,反驳了几句,后来形势所逼,他被迫作出了一些违心检查,好在顺利过关了,但训练总监部部长一职被撤销了。

军委扩大会议才结束不到两个月,在庐山会议上,彭老总因一份万言书,指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期间存在着一些错误,语气重了些,遭到了比萧克更加猛烈地批判。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期间,萧克因为之前被撤了职,整个人比较闲。
不久,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邀请萧克去黑龙江修水库,萧克觉得反正没什么事情干,决定动身前往的时候,组织邀请他前往庐山参加会议。

在大会上,萧克或出于私人恩怨,没有嘴下留情,选择了批判彭老总。
晚年萧克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当时,批判彭德怀使我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只不过这种想法没有持续多久,庐山会议结束后,萧克得知自己当时的问题之所以上升到“教条主义”的高度,并非出于彭老总的说法,而是原四野首长的意思。

晚年释怀,同情彭老总遭遇‍

萧克非常不喜欢党内斗来斗去的,自己和彭老总都是受害者,对于产生这种局面感到难过。
彭老总受难后,萧克也同情他的遭遇,特殊时期结束后,彭老总的侄子带话给萧克,转达了自己伯父的几句话:1958年的事,让你们受苦了,对不起同志们啊!

当时彭老总已经逝世,这句话是他让侄子务必带给那些曾经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被他错误批判的人,其中就包括萧克。
萧克听了这句话后,对彭老总更加敬佩了,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萧克说:“彭老总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我对他早已经没气了。
”这句话表明萧克没有因为当年的事情对彭老总有什么别的看法,剩下的是理解和宽容。
萧克于1972年复出参加工作,得到了组织的平反,2008年逝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