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粟司令被批,罗帅参加了这场会议,为何能做到一言不发呢?
粟司令是十大将之首,擅长军事指挥,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1958年,粟司令的军事生涯迎来滑铁卢,因“极端个人”主义问题,在大会上被批判。
大会规模很大,参加的高级将领众多。
十大元帅中,除了朱老总,徐帅和刘帅三人外,其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彭总、陈帅、聂帅或多或少对粟司令进行了批判,叶帅也对粟司令“明批暗保”,被迫说了一些话。
作为十大元帅之一的罗帅,他全程参加了此次大会,为何能做到一言不发呢?
十大元帅中,毛主席和罗帅之间的关系很好,从秋收起义开始,二人就一起革命。
罗帅虽然不擅长带兵打仗,但对于革命的贡献之大,不亚于任何元帅。
在抗日战争时期,罗帅为我军扩大根据地立下了不朽之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帅是“政工元帅”,建国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干部管理,领导全军的政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罗帅曾经主持过上将以下、少将以上将衔评定工作,他认真负责,很好地完成了这一项任务,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罗帅觉悟很高,是毛主席的忠诚战士,时刻把毛主席的思想牢记在心。
按理来说,主管干部教育工作的罗帅,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样的场合下,应当带头指出粟司令的问题,对他进行批评和教育,这是他的工作职责。
可罗帅坚持一言不发,没有说粟司令的不是,这有点“不合逻辑”,这是为什么呢?罗帅之所以这么做,主要与他平日里的工作作风有关,他讲究实事求是,不会轻易站队、偏听偏信。
实际上,罗帅与粟司令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除了早期是井冈山的战友外,双方没有太多交集。
抗日战争时期,罗帅是八路军师政委,粟裕在新四军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罗帅在四野,粟司令在三野,二人没有直接工作交集。
值得一提的是,罗帅和粟司令都是从基层被提拔上来的革命者,南昌起义中粟司令的职务并不高,仅是一名班长,秋收起义前,罗帅仅是特务连的党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罗帅与粟司令都是高风亮节之人,曾推辞过元帅军衔,都是为革命干实事的人。
1958年,罗帅之所以没有站出来批判粟司令,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罗帅对粟司令身上的那些“罪名”还是存在较大的疑问的,对他还是很认可的。
罗帅作为一个主管干部教育的工作者,不太可能在事情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公开站队,这并不符合他的身份。
罗帅的嗅觉很敏锐,当时即便有不少元帅、大将在批判粟司令,也有人表态明确力挺粟司令,如萧劲光大将,他就在主席面前公开为粟司令说情。
主席十分信任萧劲光,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后来主动为粟司令解了围,放出话说:粟司令工作突出,不可能全是私心。
除此之外,在解放战争时期与罗帅搭档了三年多的林总也明里暗里力挺粟司令,不仅在大会上表态:下次不来开会了,而且还直言不讳地说:打了胜仗还要被批判,这是什么道理。
从林总的态度可知,他认为粟司令是冤枉的,不应该受到如此强烈的批判,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罗帅与林总搭档多年,二人在许多事情上的看法应该是类似的,解放战争时期,林总对粟司令打的神仙仗十分佩服,经常召开大会学习粟司令的打法,作为四野的高级干部,罗帅自然也在场学习,对粟司令的能力还是充分认可的。
除了相信粟司令外,罗帅为人谦和,毛主席称赞他是老好人。
罗帅虽然身居高位,但是部下在犯错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会以劝诫,安抚为主,很少采用惩罚的手段,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例如,1945年罗帅带着一队人马从胶东来到了辽阳,途经此地,被当地的武装势力拦截了,为首的是一个叫程司令的人,他的下属不知道罗帅的身份,不肯放他过去。
这位程司令也是八路军在当地的武装干部,手里管着一些人。
不问清罗帅身份的情况下,这位程司令对他一顿傲慢审讯,态度极其嚣张。
当时罗帅被下级如此冒犯,受到了侮辱却能不发一声,等对方把话说完。
罗帅身边的李处长则忍不了了,对着程司令大喊,表明了罗帅已经是中央委员的身份。
得知罗帅是中央委员,那位程司令非常懊恼,连连道歉。
事后,罗帅也没有追究他的问题,表现得很谦和,一直没有再提起这件事。
多年后,那位李处长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对罗帅的气量非常敬佩。
从这件事来看,罗帅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即便自己被冒犯到了,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官职高去报复冒犯自己的人。
1958年粟司令身陷险境,罗帅怎么能够在这种时候再去火上浇油,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不会干这种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