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衔有一人没上台,周总理问他原因,那人说:没喊我名字

2025-01-28 16:10:02

众所周知,在革命时期,有许多优秀的革命者们为了建立新中国,他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意味着革命的胜利,意味着人民的胜利,在此之际,全国人民在一片欢喜声中喜迎新中国的到来。

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六年,那一年,新中国要进行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对为革命立过战功的人授衔。
1955年9月27日,那一天将星云集,在紫格光的礼堂,众将们在那里参加授衔仪式。

从红军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授衔的众多将领们在此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1955年9月27日那天,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共聚一堂。
此次授衔仪式,周总理亲自为将士们颁授命令状。

授衔仪式有序进行着,因为授衔的人数比较多,因此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授衔仪式即将结束时,周总理看到台下只剩下黄火星一个人在等待授衔,连忙走过去问他为什么没有上台?黄火星回答道:没有听到喊我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黄火星可能是真的没有听清楚或者没听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军高级干部中,有一人叫黄火青,他也是我党的高级干部,与黄火星的名字读起来差不多。
还有可能是当时授衔的人太多了,声音比较嘈杂,因此黄火星没有听到台上喊着他的名字。

周总理得知黄火星还没有授衔后,立即为他授衔,给他颁授命令状。
在大家的掌声中,黄火星顺利完成了这次授衔。
在整个授衔仪式中,黄火星可谓是“C位出道”,他是所有将帅中,唯一一个单独上台授衔的人,虽然是中将,但”排场“还真不小。

的确,那一年的黄火星的确是“C”位出道了,不仅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而且还成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足见上级对他的器重。
这也说明黄火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将军,既能打好仗,又能做好军队文职工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能文能武的黄火星

在开国将帅中,能文能武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这里的文指的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从事文职领导工作的将领。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我党许多人都是穷苦出身,他们在压迫中选择反抗,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因此整体上文化底子薄了点也正常。

黄火星在新中国成立后,既能被授予中将军衔,同时还能担任新中国第一位军事检察院检察长,足以说明他的才能。
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黄火星吧。

黄火星出生于穷苦家庭,早年因为葬母成了别人家的样子,小时候的黄火星在工厂当学徒,有两年时间在景德镇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
长大后,黄火星参加了工农红军,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在土地革命时期,黄火星担任某团的政委,在作战中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因此有了一个“猛子政委”的美称。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火星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的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黄火星率部成功突围后,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敌后游击战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黄火星主要还是在华东地区担任各个纵队,军的政治委员一职务,率部参加了解放华东地区的各大战役,表现非常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莱芜战役中,黄火星也是重要的指挥员,在他和同僚的指挥下,莱芜战役打得非常出色,我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一场大胜仗。

新中国成立后,黄火星先是担任第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然后在1954年开始担任江苏军区的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授衔仪式上,黄火星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他奉上级的命令进京任职,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以及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务。

结语

在革命时期的黄火星是经历了万重艰险,从参加革命开始,黄火星身先士卒,受过许多伤,立下了许多战功。
在 抗日战争时期,皖南事变中黄火星差点牺牲,所幸最终突出重围,建立抗日游击队伍,在敌后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中,黄火星不仅展现出他的政治工作的优秀能力,更是在军事指挥作战中也不含糊。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的军事检察院检察长,黄火星的确非常优秀,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优秀高级将领。

1971年,黄火星走完了他的一生,在北京病逝。
作为一个老革命,老将军,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我们作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理应记住那些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