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当着病人面说生意好,家属看不下去了!
一位家长带孩子在医院看急诊眼科,里面一共三个医生,其中二个聊天。
一个说:哇,今天生意好好啊!
另一个回答说:是的,很久没有这么好生意了。
这位孩子家长在网上发帖说:是我孤陋寡闻还是世道变了,救死扶伤变成生意了?
医护之间内部人员的玩笑话,放在科室里说原本无可厚非,但放在公开语态下、尤其是患者在场的情况下,就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于无形中,加剧了医患双方的误解与矛盾。
医患关系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今天生意好好啊”使人感觉强化了医院逐利的印象,由此在舆论场上掀起了波澜。
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也要养家糊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医生通过技术含量获得劳动报酬是理所应当的事,谈钱并不丢人,但医生职业之所以受到社会尊崇,正是因为医生面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做手术不是在流水线上组装零部件,不管是出于人性本能还是职业道德。
如果患者在医生眼里成了赚钱工具,人们又怎能相信这样的医生真会为了自己着想?
类似事件,已经发生过多起。
这几年,一些医院的春联、年会横幅,以及门口貔貅等,都曾引起网友的口诛笔伐。
为什么?
这是因为,医院的这种表达体系,触发了当下医患关系中的一个最根本的矛盾冲突:公立医院应不应该赚钱?
质疑的背后,是人们不认同、甚至是特别排斥,把去医院看病当作是和商家的一场生意。
不客气的说,虽然天天喊着让医务人员为人民服务,但最后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在为人民币服务。
这有问题吗?
其实,为人民币服务也不是不行,但是不是也应该尊重人民币,不是?
最起码,或至少,心里想的,嘴上不能说。
因为,中国的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五千年,没有断层。
人们之所以排斥将看病认为是生意,这缘于自古流传下来的对医生这一职业朴素天然的崇敬之情。
在古代,医生在北方被称为大夫,在南方被称为郎中。
这两个称呼,原本都是朝廷上较高的官职,有着受人尊敬的身份与地位。
古代没有医院,大夫要么坐堂,要么出诊。
治疗的场景是家庭,大户人家请大夫上门,还得用轿子抬了去。
大夫也只管开药方,不卖药,要抓药,得病人家属去外面药铺抓。
医药是完全分开的。
医生就挣技术钱。
通常,病人家属会设宴款待,答谢大夫,并封一个红包,作为诊金。
这种向大夫付诊金的方式,不是一种消费,不是购买服务,而是被视为敬意的体现。
在这种医患文化熏陶下,所以,传统中、理想中,医生应该是:医德无私诊禹甸,但愿病房无患者;神农有术治中州,不惜药库空药箱。
而医院,在中国,是在西医传入之后才出现的。
在医院这一场景中,医生对病人的绝对权威,得以确立和维持。
医生权威的背后,其实是理性的权威,医生期待病人及家属的绝对配合,也就是患者依从性良好,而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决定了他们不是市场消费关系中的理性人。
通常,在缺乏对医学技术与医疗服务足够了解的情况下,病人及家属会倾向于“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以求心安。
这一非理性,也决定了患者去医院看病时,虽然也是花了钱,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场普通的消费和生意。
否则,你见过患者和医生砍价么?
因此,当患者看到医院大门上贴着“财源滚滚、日进斗金”时,当听到医生说“生意好时”,他们从心理上,就无法接受。
这样的事多了,破坏的不仅仅是个别医院、个别医生的名誉,更是整体的医患信任,抹煞的是所有医者的努力。
有效的治疗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医生以其专业性与职业道德在患者面前享有绝对的权威,分析患者问题,推荐治疗方案,由此达成最佳治疗效果,这是一个正常社会中理想的医患交流过程。
一旦信任失去,患者对医生所说都存疑,则影响医疗秩序和医疗效率;医生为了规避风险,保护自己,在一些专业问题上迁就患者,反过来也可能伤害患者的权益,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疾病的尽头是死亡,恐惧死亡是人的本能。
对病人而言,医生不但是主宰,也是希望。
所以,医生不但提供技术性的帮助,还承载着道德性的含义。
可当市场机制,被引入医疗领域后,医院就必然要用市场机制来对待患者,要广拓财源想办法挣钱,这也必然会激化医患双方矛盾。
患者会认为,我都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了,你医院还想要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
老祖宗说,水至清则无鱼,100%完美无瑕的行业,不存在。
行业黑,不仅没有现实建设性意义,且会撕裂社会不同行业群体,引发对战和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
我们所有的网络批评声音,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撕裂而撕裂,为了对战而对战。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马克思说,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些现象,需要靠时代的更迭,可能才会慢慢消除。
虽说医生这一职业神圣,但绝大多数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得养家糊口。
如果患者用“我这么尊敬你,你怎么还要赚我的钱?”这种圣人标准去绑架医生,那这纯粹就是打嘴炮占便宜了。
医院不应追求“财源滚滚”,但并不等同于,医生不能有体面的收入。
理性的质疑,应该是去思考,医生的收入,该不该病人看病的花销直接挂钩?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在市场机制引入医疗体系之后,政府每年给予的投入其实很少,面对经费不足及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很多公立医院,只能无奈的选择以“以药养医”。
和被看病难、看病贵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病人一样,医务人员也是医疗市场化制度的受害者,他们承受着与职业不匹配的指责与风险。
好在,新医改强调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渐加强补偿机制,逐步保障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获得体面的收入,尽可能的让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
从医院与医生的角度出发,治病救人与赚钱上并不冲突。
毕竟伤害病人的是疾病本身而不是治病的医生;医生的收入来源是治愈疾病而非制造疾病。
只要治疗得当,无论是谈论生意还是赚钱,就都不应该背上道德枷锁。
只谈奉献、不谈回报的氛围,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当下,其实,并不利于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这次事件中,伤害最深的,是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
医生真正做错的地方,既不在于谈“生意好”,而是医生没有考虑到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医生这种言论的感受,也缺乏同社会公众进行正确情绪交流的意识。
说到底,医生这个职业,要求具有独特的职业道德,即“医者父母心”。
医生应以像父母对子女般的责任心对待患者。
相应地,全社会也应该给医生以高度的尊重,作为回报,这才是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段子。
爸爸问儿子的理想,儿子说宝马美女。
爸爸一个嘴巴子扇过去;儿子捂着脸若有所思,重新回答,自己的理想是事业爱情。
爸爸很高兴的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你长大了。
一个小孩子尚且要这样教育,为什么?
因为人总是要脸的。
妓女都还知道在腰间系一个红头绳,保留最后的底线和体面。
你心中所想和所欲,不等于你就能把它暴露在大庭广众下。
就像你在家里不穿上裤子,那是你的事儿,你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一圈,你看看有没有人抓你?
有欲望,没问题,世上的人最终有八成都克服不了自己的内心的欲望。
问题在于,光着屁股就走上街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就是丧心病狂不知廉耻了。
酒幌子比酒重要,办事要首先寻一个道理作为依据。
诗外功夫,在中国,也可以算得上祖传秘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