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网友吊唁现场,李晟医生家人举动,让人破防…
李医生走了,但给我们留下了三个追问。
在这个平凡而又充满变数的世界,一些猝然而至的悲剧,就如一记重锤,击碎我们每个人的心。
李晟医生的不幸遭遇,就是这样一记重锤。
让无数人在震惊和悲痛中,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
7月1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晟医生被一名患者家属杀害身亡,享年50岁。
歹徒刀刀致命,导致李医生的脾脏破裂,门静脉断裂,腔静脉断裂,胰腺破裂。





李医生最后说的一句话是:“我是AB型血”。
可见,他有多么的想活下来。
学医救得了世人,却救不了自己。
医生是白衣天使,但终究不是神仙。
特别想活下去的李医生,最终还是含恨九泉。
实在太刺痛人心。
李医生是误杀。
凶手原本是要杀11年前,给他老婆做心脏手术的周医生。
周医生万幸。
捡了一条命,当时他侥幸,不在现场。
估计周医生现在想起来,还会浑身哆嗦,吓得发抖。
今后还敢不敢再安心的给病人做手术,很难说。
因为,谁敢保证,每台手术都能百分百成功?
病人将求医中遇到的恐惧和不公,投射给医生,并不一定是医生的错,而是,医生离他最近。
伤医杀医事件一再发生,如果追溯渊源,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缺少了一种东西。
那就是,对医生最起码的尊重。
我们从小,课本里宣扬的是什么?
扁鹊见蔡桓公。
蔡桓公对医生的叮嘱,一句也不听,当耳旁风。
结果自己把身体弄坏了,却向医生举起屠刀。
哪怕是稀世名医,也好不惋惜。
全无半点逻辑和道理可言的杀医故事,却觉得理所应当的,印在每个国人都要读到的课本上。
荒诞至极。
李医生死后,7月21日,中共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决定,追授李晟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份殊荣不仅是对李晟医生生前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无私奉献和医者仁心精神的永恒颂扬。
李医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7月25日举行,公开吊唁的时间是7月21日和22日,已有不少市民陆陆续续前往殡仪馆悼念,送别。
患者不满意,可以拿医生发泄。
可是医生的委屈,又谁来买单? 有前往送别的网友,还见到了李医生的家人,告知其家人的情况。
据这位网友告知,他走进殡仪馆大门还没有进去就开始鼻塞,进去就掉眼泪,家属看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过来抱抱她还让她别太难过了。
这位网友还说,李晟医生家人严重肿胀的红红的,抱着她的时候含泪笑笑,叫她不要太难过了。
多么善良的一家人,明明已经很痛苦了,明明已经哭红双眼,可还反过来安慰别人,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
看到李医生家人如此的举动,网友更是崩溃大哭,太让人难受了。


深切慰问李晟医生的家属,对李晟医生的不幸去世深感痛心,表示沉痛哀悼。
据悉在听到李晟被害的噩耗之后,李医生的父亲,经受不住打击。
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一家人带来怎样的重击。
王仁元主任详细询问了李晟家属的身体、工作和生活状况,嘱咐他们保重身体,好好生活,并叮嘱温州市和医院继续关心关爱李医生家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但50岁了,依然是一个老主治。
可见,在他的心中,考证晋升从来都不是首要追求的目标,患者的需求,才始终占据着第一位。
这样的医生,真的不多了。
也因此,他的死,让人意难平。
更令人意难平的是,李晟医生之所以还是主治医师,是因为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救治病人上,没有去准备那些评选职称的材料,没有去走那些拉关系的后门。
的确,白天的查房、门诊、冠脉造影术、病房管理,夜晚的会诊、急诊备班等等,精力是有限的,哪还有时间再去想着晋升了。
日历年华易过,但他仍停留在最浓厚的医疗线前。
每当有人因病而亡,他都虚心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更没有兴趣去拉关系,谋求个人利益。
他只想好好救人,为每一个生命投入心力。
李医生是一个严于律己、温和有责的好医者。
他早已在医道上得道,行医多年,也成就一生。
可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只有死后,才能被追授优秀?又为何,全温州一大半心脏手术,都是他一人所做的行业大拿,甚至科室主任突发心梗,第一时间也指名要他做手术,同行对他的医术高度认可和信任的这样一个医德医术都极高的医生,到了知天命之年,却连一个副高都不是?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评价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

医学是最高尚的职业,因为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医患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美国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曾说:"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往往比药物更有疗效。
"但如今,毋庸讳言,这种信任正在逐渐消失。
无限利己的弱者,将无限责任,推给了医生。
一旦不遂心愿,便恶念丛生。
刺向李医生的刀,不仅伤害了一个个体,更是刺痛了整个社会的良知。
每一起伤医事件的发生,都在动摇着医疗系统的根基,损害着医患之间脆弱的信任关系。
李医生人品医术俱佳,如燃灯一样,经常不吃饭也要帮助患者。
但正因为行凶者,在此时只盯住了没去吃饭的他,悲剧就诞生了。
好人有好报,在此刻,不成立了。
一个好医生的诞生很困难,一个好医生的灭亡很简单。
很多人在说,如果李医生到点下班吃饭就好了。
还有很多人在说,如果李医生不让“加号”就好了。
甚至还有人说,如果李医生不是费时费力耐心解答每一位病患的问题,估计也已经下班了。
总之,人们到医院看病时,最希望的三件事:医生看完病人再下班;医生愿意“加号”;医生对于病人提问很有耐心。
李医生只要三者不居其一,可能就能逃过一劫了。
为了能让李医生避免被误杀,这时候的人们,宁愿李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
突然,有点想不明白。
等想明白,就尴尬了。
李医生之所以能够,被几乎所有温州人悼念和惋惜,是因为其医德高尚。
而导致其被误杀遇害,也正是因为其高尚的医德,为了病人,到点都不下班。
那么,以后医生们,该怎么办?换言之,今天我们通过最惨烈的方式认识了一位好医生,但是我们能否因此就理解了医生这个职业?能否就谅解医生的一些职业行为?比如,体谅医生的“没耐心解答”,是为了在有限时间内看完更多排队等候的病人,是为了给后面的病患留出时间。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体谅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很多人随着大众缅怀李医生,歌颂他高尚的医德,但是这些行为,并不能保证自己下次见到医生时,对他们更理解、更尊重、更体谅?是不是!社会戾气那么重,都知道应该要去化解。
但是,只有理解了,才好化解。
只有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了,经历他人苦,方知他人难,才能真正理解。
最好的缅怀是懂得,最好的纪念是理解。
李医生的遭遇让人如此触动,希望我们在缅怀他的时候,也能因此更多地走近医生这个职业,理解医生这个职业。
否则,社会戾气如此之重,如果人人不去理解,人人不去化解,今天误杀了李医生,谁知道,明天会误杀谁呢?

而你,又准备给出怎样的答案呢?你可以说大部分人出于本能和避害心理不敢去夺刀,同时也要看到当时在场的两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勇敢的站了出来,试图去保护李晟医生。
到底是怎样的医者仁心,才能换来个别患者舍命相救?如果换成你在现场,又会怎么做?面对这样抱着同归于尽的丧心病狂,拉劝肯定无济于事,让行凶者快速丧失战斗力才是。
问题是,假如直接把他打死了,法院会不会判防卫过当?在见义勇为的过程受伤,甚至残疾了,医院有什么明确的补偿?很俗很功利?不!见义勇为的引擎,需要没有后顾之忧的激发。
最后的话现在国内的宣传,非常之割裂。
需要的时候就捧。
不需要的时候就踩。
该愤怒的时候,反而充满了感动。
该同情的时候,反而充满了仇恨。
医生群体,是聪明而懦弱的一群人,无法形成足够的力量,争取权利。
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这样了。
小时候看西游记,喜欢孙悟空,不理解唐僧,那帮贼人都要害你性命了,为啥你还责怪猴子打死了他们?因为在唐僧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必要时甚至不惜以身饲虎。
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交朋友的话,你是愿意结交猴子,还是结交唐僧?医学上的种种不确定性,注定了我们只能在各种可能性里做选择。
在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不理想的医疗结局总是如影随形,直到我们退休为止。
好人,总是要承担更多责任,承受更多危险。
这个世道,从来如此。
东野圭吾《宿命》里有句话:生命中的全部偶然,其实都是命中注定。
是为宿命。
有位博主写了一段话,缅怀温州被害的医生。
他说:愿天堂没有DRG。
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天堂有没有DRG?如果DRG是好东西,天堂为什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