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大了?一人任职40家医院院长!当地回应了
2024-11-30 00:10:01
导语
当地卫健局迅速作出回应:他只拿一份工资。
近日,在广东怀集县,一位院长的名字近日成为了热门话题。
他不仅是县医院的掌门人,还兼任了39家乡镇医院的院长。
这一任命,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是要垄断吗?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

根据2024年02月27日肇庆市怀集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显示,罗雨桥同志一人身兼40个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主任)一职:关于罗雨桥同志任职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县人民政府决定:
罗雨桥同志任怀集县人民医院院长(试用期一年),兼任怀集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怀集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怀城分院院长、幸福分院院长、坳仔分院院长、凤岗分院院长、洽水分院院长、梁村分院院长、岗坪分院院长、冷坑分院院长、马宁分院院长、大岗分院院长、永固分院院长、诗洞分院院长、桥头分院院长、中洲分院院长、连麦分院院长、甘洒分院院长、汶朗分院院长、蓝钟分院院长、下帅分院院长,怀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幸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坳仔镇卫生院院长、凤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洽水镇卫生院院长、梁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岗坪镇卫生院院长、冷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马宁镇卫生院院长、大岗镇卫生院院长、永固镇卫生院院长、诗洞镇卫生院院长、桥头镇卫生院院长、中洲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连麦镇卫生院院长、甘洒镇卫生院院长、汶朗镇卫生院院长、蓝钟镇卫生院院长、下帅壮族瑶族乡卫生院院长。怀集县人民政府2024年2月23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抄送:县委各部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各人民团体,省、市驻怀各单位。
怀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2月23日印发 经查,网络上罗院长的信息和简历很简单:


面对外界的关注和质疑,当地卫健局迅速作出回应:系医共体措施,他只拿一份工资。
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一决策是医共体模式的一次全新尝试,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一种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通过整合多个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在这一模式下,罗雨桥将担任医共体的总协调者,主要负责制定医共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监督各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并协调各医院之间的合作。
他并不会直接参与每家医院的日常运营。
此外,各医院依然保持其独立法人地位,具有独立的运营和管理权。
对于公众担忧的医院运营和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卫健局表示,虽然医共体改革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但也会加强对医共体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不受影响。
同时,罗雨桥作为医共体的总负责人,将更多地发挥协调和监督作用,而不是直接插手各个医院的日常工作。
这一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疑虑,但也引发了对于医共体模式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有专家认为,医共体模式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对于罗雨桥个人而言,同时担任40家医院院长的职务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他需要展现出卓越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以在医共体模式下发挥最大的作用。
同时,他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管理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市场需求。
其实,从宏观上看,这个职务意义重大。
这种“医联体”的模式,算是我国试图在分级诊疗的大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新型医疗体系。
也是我国未来医改的方向之一,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但已经在很多地方有所推行。
什么是“医联体”?就是医疗共同体,是一个全新的组织模式,旨在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协作。
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医疗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医共体是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是当前就医的新兴模式。
它通过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打破了传统医院的壁垒,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协同发展。
医共体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贴心的医疗服务。
像这位罗院长,他本身是县医院的院长,兼任下级各乡镇医院的院长,目的是为了打通乡镇医院和县医院之间的无缝衔接。
乡镇医院直接和百姓接触,进行初级诊疗。
无法处理的情况,及时转诊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进行完治疗,脱离危险后,又可以转院到乡镇医院完成后续治疗和随诊。
现在的乡镇和县医院的病源越来越少了,在大医院的虹吸作用下生存越来越艰难,医共体可能是一种新的出路。
在医共体这种模式下,罗院长作为总负责人,将负责协调各个医院的运营和管理,而不是直接参与日常工作。
他将制定医共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监督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医共体模式下,各个医院仍然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有独立的运营和管理权,李明的作用是协调和监督,不会干涉每家医院的日常工作。
实际上就是“升级版”的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本身不是新东西,在欧美广泛使用。
但是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譬如说下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水平相对更弱,难免更容易出现误诊和耽误病情的情况。
对于患者来说,哪怕是小概率事件,还是希望快速获得最好的医疗资源,因此根本上患者对分级诊疗是不感冒的。
分级诊疗的目的主要还是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和稀有性。
上述问题在我国更加严重,因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医疗水平与上级医院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我国一二线城市的大三甲医院,几乎清一色是医学博士,见多识广,也有完整的医学培训经历。
可是很多西部乡镇医院,甚至还需要中专出身的乡村医生或者助理医生坐诊,资源的不均让人们更加抵触这种分级诊疗,一窝蜂的汇集到北上广的大医院去。
在这种现状下,大医院门庭若市,小诊所空旷无人。
反而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与不均。
分级诊疗必须要推,医疗水平差异客观存在,怎么办呢? 就出现了这种“医联体”的模式,由上级医院领衔,帮扶下级医院。
不定期会有上级大医院去基层医院坐诊、培训、代教。
同时又会有下级医院的医生去上级医院学习,进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与上级医院沟通联系。
下级医院与上级医院之间可以无缝转诊。
但这种模式也有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大多数病人不愿意在乡镇卫生院就诊。
实行医共体后县医院高中级人员到下面乡镇卫生院,轻者门诊处方,重者上转自己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业务量下滑,原职工福利分配受影响,待遇明显减少,持证医务人员严重流失,长年积累造成恶性循环,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次也不断下降。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然出现领导怕担责,互相推诿等行政人事上的问题。
所以有些地方就干脆由上级医院的领导同时担任下级医院领导,不负责日常事务,但他作为领导就要担责,因此不得不把下级医院的系统纳入自己的管理中。
像商州这次就是。
实际上,包括巨无霸的华西医院,也正在走这种医联体的模式。
带了一大批挂名华西的“小弟”,蜂巢一样和下级医院产生联系,引流病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模式的尽头,理论上最后甚至能全国只有一家医院,其他全都是分院,上下互助,同时推行了分级诊疗,才是终极模式。
要知道,头部医院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
相对于头部医院来说,二线的地级市医院,特别是县级医院,发展生存都会比较艰难。
首先,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不可能会在县级医院屈就,医护人才的笼络就是一个大问题。
医院和教育性质不同,但是市场的本质一样。
任何行业都在同样的市场下生存,市场的法则才是第一位,医生首先是谋生的职业,其次才是救死扶伤。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才有了“一人任40家医院院长”的热搜。
局外人感到的是好奇,局内人看到的是无奈。
我们是否能够进一步认识和重视医疗行业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变和优化医疗行业的温度和环境?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医护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也关乎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我们需要思考,我们需要行动,更需要改变。
医疗,是否能够摆脱利益、竞争和效率的桎梏,让医生回归临床,安心看病,回归关爱、合作和质量的本质,实现道德的高度呢?来源| 掌上医讯综合自老叶说医、杏林苑社群
上一篇:防止肥胖,就要像猪一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