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错切骨瘤惊动全国,三方核查制度形同虚设?
错切骨瘤事件引惊愕!
近日,广西百色17岁体育生左膝骨瘤被错切右膝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5月18日,涉事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发布情况通报称,3月27日,百东院区骨外科为患者罗某某手术时出现部位差错,将右侧股骨内髁部分组织切除。
目前,涉事科室暂时停业整顿,医院对6名负有管理责任和医疗责任人员给予撤销职务、暂停处方权、扣罚绩效工资等处理(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
原本健康的右膝骨组织遭手术刀切除,使患者平白无故地面临双下肢运动功能受损的风险。
这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从媒体发布的患者膝部图片可以看到,患者左膝骨瘤呈鸡蛋般大小向外窿出。
众多网友感到错愕,面对如此明显的病理体征,医疗人员怎么还会“开错刀”呢?
别让三方核查制度成摆设!
这起不幸的事件,反映了医疗人员在遵循手术安全制度方面存在薄弱点,敲响了医疗安全体系的警钟。
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
2010年,我国政府又根据多个条例,制定并发布了《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以指导并规范医疗机构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保障手术安全(中国政府网,2010)。

图源:中国政府网
《制度》明确指出,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需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
以下为《制度》中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原文:
(一)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二)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
(四)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制度》特别强调,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医务人员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需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可以看到,根据《制度》要求,在围手术期,手术部位这种关键信息需要至少三个人核对多遍。
如果医务人员能严格执行要求,反复检查患者信息,这种“错切右膝”的事件怎么会发生呢?
在此,小编呼吁所有医疗人员认真掌握《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将其详熟于心,切实执行。
医疗机构也需加强管理,规范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保障手术安全。
小粗心导致大失误!
《新京报》评论员马小龙还指出,在与患者面对面时,患者的左侧是医生的右侧。
因此,医务人员需格外注意避免以自身的方位来确定患者的左右,一定要加强“换位思考”(新京报,2024)。
此外,当前电子病历已得到普及,手术通知单、检查单等医疗文书都有现成的电子模块,通过复制粘贴即可完成书写。
但部分医务人员可能没有及时清除或修改上一位患者的信息,在填写病历时粘贴了错误的病人信息。
这种错误最终被带到了手术台上,酿成大祸。
复制粘贴导致的错误进而引发严重的手术失误,也透露出医疗工作缺乏连续性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医院采取“三级诊疗”制度。
通常由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管床,而科室主任很少直接接触患者,但大多数关键医疗操作均由科主任主刀。
这导致主刀医师缺乏对患者情况的基本了解,为发生手术事故埋下了隐患。
这提醒各位医疗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前,参与手术的医师需要积极了解患者情况,全面掌握患者信息,并尽量于患者床旁进行信息查对,避免因病历文字错误造成后续的医疗事故。

总而言之,给患者做诊疗时,医务人员需分辨左右,多以“如果我是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电子病历等文书,医务人员既要看到复制粘贴等操作带来的便捷,更要防范隐藏的风险;主刀医生无论有多忙,都要对患者实施术前查房,并完成基本的体格检查;在麻醉前、术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需强化三方信息核对工作。
医疗机构除了加强医疗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和医院管理制度外,还需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最后,医疗机构也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完善排班制度,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工作量,避免医务人员因过于劳累而出现工作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