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一起磁共振爆炸事故
在微信公众号器械汇上看到一篇报道,南非一家医院发生一起磁共振爆炸事故。
爆炸造成的破坏导致整个放射科临时关停,共造成3人受伤,包括2名医院员工和1名设备服务商派来的技术人员,所幸无人死亡。
据悉,发生事故的这台磁共振将要报废,事故发生时,技术人员正在拆卸磁共振设备,磁共振释放的气压是引起这场事故的原因。
这应该是一起磁共振失超引起的爆炸,大家先看一个视频,感受下磁共振失超的现场。
我们医影给大家分享一例磁共振成像系统失超故障及处理案例,总结分析的非常好,希望对同行朋友们有所帮助,建议大家收藏。
作者:李桂明 广州番禺区中心医院

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由超导磁体、计算机、冷却系统、自控系统、射频系统以及梯度电源组成。
失超是指超导磁体由于某种原因使得磁体内部超导条件被破坏,储存在线圈里面的大电流,在形成电阻的地方迅速转化成热量,并使磁体里面的液氦大量蒸发的过程。
一旦失超,磁体中一千多升的液氦会被蒸发消耗掉,失超后给磁体加液氦并励磁匀场等维修操作约需将近两千升液氦了,故障维修过程的液氦配件成本、技术人工成本,以及失超造成的较长时间停机下的运营收益,将对医疗机构造成巨大损失。
现分享一例磁共振成像系统失超故障及处理案例如下:
1.故障现象
医院一台某品牌1.5TAvanto磁共振成像系统于2019年5月15日下午15:30发生失超故障,设备当时正准备进行扫描,突然传出“砰”的声响,扫描间内出现白色烟雾;失超管处喷出大量的液氦,持续5分钟,并在隔天出现第二次喷发白色烟雾。

紧急撤离患者,同时要求所有人员立即离开磁体间,并安排其他等候者到安全区域。
科室主任通知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随后医学工程人员、安保人员、电工等保障人员到达现场。
安保人员立即对事故现场(机房、失超管附近的门窗)进行围蔽处理,控制人员进入,避免喷发的超低温液氦冻伤附近人群。
与此同时,医学工程人员检查现场环境,进一步排除安全隐患。
检查过程中发现设备间的天花板和设备机柜上有积水,考虑有可能引发短路,故先断电处理。
前期处理
检查发现天花板背面没有水,说明水的来源不是天花板上方,而是地面水管。
检查冷却水的管路,发现冷却水泵出水口位置的PVC水管膨胀很大(见图1),并且有裂缝。
由此判断此处破裂后因水泵压力大而引发喷水,水喷到设备控制电柜,导致失超开关短路。
另外,在检查的同时进行设备机柜表面积水的清理。
图1冷冻水泵水管故障点
厂家工程师到场检修。
首先,使用堵头封堵失超管机器端的金属膜破裂,避免液氦进一步丢失,以及防止空气进入磁体,从而保护磁体;其次,进一步清理、吹干机柜内部各模块的积水,期间在设备间放置2台大功率风扇,加快吹干机柜内部的积水。
次日,对机柜的各模块零件进行逐一拆卸进行检查,使用热吹风吹干后,恢复液氦压缩机和冷头的供电,查看液氦水平为31%。
对冷水机进行排查。
排查主机故障的原因、水管其它接缝处是否存在裂缝。
经冷水机厂家工程师排查诊断,失超前曾发生冷水机故障,当时设备报A211(代表高压保护)、A006(水温超过30度报错);通过更换主板、水泵水管,重新包保温,以及进行测试后正常运行。
17日晚上18:30失超管再次喷出大量的白色烟雾,液氦汽化通过失超管排到室外。
工程师再次检查液氦水平,得到数据为7%,但升压过程,数据始终不变,怀疑液氦水平有可能为0,显示7%有可能是探头被冰块堵塞。
此时,磁体急需充装部分液氦,维持磁体的低温状态。
通过多渠道,确定由医院的医疗设备整体维保公司联系液氮供应商运送500L液氦到医院进行充装,随后经过除冰、加液氮等操作,使液氦水平上升至27%,暂保证磁体安全。
磁体静置观察,检查磁体失超管、磁体表面是否凝霜,未发现异常情况。
厂家工程师通过打开磁体塔头,采用低温摄像头拍摄磁体采集相关照片,然后把照片发给英国磁体研发中心分析评估。
结果反馈为磁体内有冰,其风险为设备励磁、匀场、日常使用过程中,冰块可能随时撞击线圈引发再次失超,结合其它医院遇到的情况,建议对磁体做热循环。
医院经反复沟通厂家,获取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继续补充液氦。
进行塔头除冰-充装液氦-励磁-匀场-校准,需时4天;
方案二:磁体热循环,因为涉及到工具的运送等因素,时间最快需要45天。
开展励磁。
首先,由厂家工程师调运励磁电源等工具和1000ML液氦到医院。
期间,考虑励磁过程中,可能引发再次失超,故再次对失超管邻近科室进行张贴安全警标示和安全宣传。
其次,厂家工程师依次进行更换配件(失超管金属膜)及D15通讯板、打开磁体外壳查漏、失超开关测试、塔头除冰、加液氦等操作。
待液氮充装后,对磁体进行静置观察,在未发现其它异常的前提下进行励磁。
最后,在完成励磁的情况下,测试发现需要进行匀场并执行相应操作(如果磁场均匀性没问题,可不进行该操作,而通过机器测试即可)。
下一篇:突发!一省卫健委原主任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