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双腿变蓝?又一变异株出现致住院人数飙升!“三阳”感染高峰来了吗?
其实我们都知道,新冠疫情从未真正的离开!
双腿变蓝?英国利兹大学公布罕见新冠后遗症!
近日,据英国《卫报》报道,一篇最新发布于《柳叶刀》的研究揭露了长期新冠的另一个罕见病例:双腿变为蓝色!
这一长新冠症状由英国利兹大学Manoj Sivan医生发现。
报道称,他在给患者治疗期间,发现一位33岁感染长期新冠的英国患者,站立10分钟后腿部由白变红,随着时间推移,他的静脉变得更加突出,双腿变得越来越蓝,而坐下或躺在2分钟后就会恢复正常。
据该患者介绍,自己是在感染新冠后开始出现这种症状。
经诊断,科学家将这种病症称为“手足发绀”症,是静脉血在腿上聚集造成的一种血管痉挛状态,特点为四肢皮肤呈持续、均匀的青紫色,伴有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四肢脉搏正常。
Manoj Sivan表示:“手足发绀”之前没有在感染新冠的人中发现过。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手足发绀”的机制,并寻找与之相关的治疗方法。
他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长期感染带来的风险。
其实从既往的研究和数据中可以看出,长期新冠真实存在且患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此前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上所说的那样: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近期,伦敦大学学院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BMJ Open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表明,疲劳是对长期新冠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其甚至比某些癌症更能影响生活质量。
之前一篇纳入了25项观察性研究的系统综述表明,长新冠的发病率从4.7%到80%不等,最常见临床表现是胸痛(高达89%)、疲劳(高达65%)、呼吸困难(高达61%)、咳嗽和咳痰(高达59%)、认知和记忆障碍(高达57.1%)、关节痛(高达54.7%)、睡眠障碍(高至53%)、肌痛(高至50.6%)和功能损害(高达50%)。
对于长新冠的认知,我们还需更多探索。
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它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等待着被攻克。
就在近日,又一新冠新变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需要留意的”新冠变异株EG.5出现
近期,新冠病毒变异株EG.5感染病例在全球多地呈上升趋势。
8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报道称,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EG.5的传播性有所增加,但并不比其他奥密克戎变种更严重。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出现更危险变种的风险仍然存在,可能导致病例和死亡人数突然增加。
”
截至8月7日,已有来自51个国家的7354份EG.5基因序列被上传至“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
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EG.5从4月份起就已经在美国流行,在截至8月5日的两周里全美报告的所有新冠病例感染的毒株中,EG.5占17.3%,是该国最流行的毒株。
据美国联邦卫生机构称,美国各地因新冠住院的人数不断飙升,最近一周住院人数增加了12.5%,达到9056人。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从全球来看,EG.5相较于其它流行的变异株有着显著的增长优势,其感染占比从6月19日到25日这一周的7.6%增至7月17日到23日这一周的17.5%。
同一时期,EG.5在中国的流行率从24.7%上升至45%。
如今,国内疫情怎么样了?
“新冠三阳”上热搜!医院感染者增加!“三阳”感染高峰真的来了吗?
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三阳”的经历,“新冠三阳的人开始陆续出现”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有的网友表示自己“三阳”的症状比前两次轻,有的则表示,“三阳”的症状比较严重。
那么,“三阳”真的来了吗?
8月3日,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7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7月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以及新冠重症病例数都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
相比6月份,7月份全国报告的新增新冠重症病例以及死亡病例分别环比减少1513例,174例。
在全国新冠阳性率上,虽然略有回升至13.4%,但远低于“二阳”峰值时期的42.5%。
在医疗机构,比如上海,虽新冠门诊人数增幅为10%-15%,但重症人数并未增加。
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7月以来,该院感染科病房内收治的新冠感染重症患者比例约为5%,主要集中在“首阳”、高龄、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以及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
而实际就诊患者中,短期内重复感染、“三阳”的情况很少,“四阳”几乎没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也表示,自5月新冠“二阳”高峰期至今,门诊一直都有发热的患者前来就诊,通过核酸检测后才发现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这些患者中,有“首阳”“二阳”和“三阳”的人,其中,“三阳”患者数量很少,症状较轻。
而且目前在中国的主要流行株仍然还是XBB系列变异株,因此综合来看,目前疫情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平稳、低水平发展的阶段。
另外当前正值暑假,人流量较大,病例数难免会有所“抬头”,但不会出现大范围爆发。
不过,近日有传言称:下一波新冠流行可能出现在今秋11月左右。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预测下一波疫情在11月其实是误解。
个人觉得新冠总的流行趋势是小波不断,波峰趋缓,一波更比一波低。
除非有特别明显的新的变异株出来。
”
如何看待新的变异株?需要担心吗?专家详解
现有研究显示,EG.5仍是奥密克戎大家族一员,是XBB1.9.2的“后代”。
今年2月这一变异株首次被发现,此后病例数有所增加。
尽管总体风险较低,但基于变异株遗传特征、免疫逃逸特征和增长速度,世卫组织估计EG.5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印度病毒学家Srinath Reddy教授也认为EG.5这种变异株会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主流传播,然后被新的变异株替换掉。
因此,我们应该理智看待,在未来的中国很大的可能主流变异株就是EG.5。
但,不必恐慌。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介绍,我国现阶段已经建立了多个监测系统来检测新冠病毒变异株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新的变异株的致病性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个人层面除了日常的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外,无须过度担心。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刚则表示:总体上新冠阳性的次数越多,症状越轻。
随着新冠阳性感染的不断增加,机体不断出现交叉免疫,所以症状会越来越轻。
所以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免疫正常的普通人来说,不用太在意所谓几阳的问题。
而且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曼迪·科恩表示,9月份更新的疫苗将提供针对EG.5的保护,而新变异株并不代表重大转变。
由此可见,积极接种疫苗和做好个人防护仍然是应对新冠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大家实则不需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