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停经49天,要绝经了吗?
张女士,49岁,主诉:停经49天,看结果。
现病史:停经49天,无其他不适。
既往史:无特殊。
药物过敏史:否。
个人及家族史:无特殊。
月经史:5/21-25天,量中,无痛经。
末次月经:2024年5月27日,量色质同前。
孕产史:G2P0。
辅助检查:尿HCG早早孕测定:阴性。
盆腔超声:子宫内膜11mm,回声欠均,右侧卵巢囊肿22*22mm,宫内囊肿,盆腔积液16mm。
激素六项:雌二醇,295.8pmol/L,促卵泡激素,9.7mIU/mL睾酮,0.32nmo1/1,催乳素,430.40uIU/ml,促黄体生成素,6.0IU/L,孕酮(PROGI),1.00nmol/L。
初步诊断:停经待查。
处理意见:地屈孕酮片(10mg*20T)每日两次每次用量10mg口服,连服10天,停药2周不来月经复诊。
病情分析:
患者49岁,停经49天,性激素提示:无排卵,也不是绝经期激素水平,结合盆腔超声子宫内膜11mm,给予孕激素帮助月经来潮。
中国女性的平均绝经年龄大约为50岁,而围绝经期通常从40岁左右开始。
你可能会注意到,进入围绝经期的第一个迹象是月经发生了变化。
更年期就是多事之秋!
绝经是指月经的永久性停止,40岁以上的女性停经12个月,排除妊娠及其他可能导致闭经的疾病后,即可临床诊断为绝经。
绝经的本质是卵巢功能的衰竭,单纯子宫切除的女性,虽然不再有月经来潮,若卵巢功能未衰竭,则不属于绝经的范畴。
中国女性开始进入围绝经期的平均年龄为46岁,绝经的平均年龄在48~52岁,约90%的女性在45~55岁之间绝经。
40~45岁之间绝经称为早绝经。
绝经年龄受多种因素影响,体重、教育程度、饮食、运动等对绝经年龄的影响在不同研究中并不完全一致,但各研究一致发现,吸烟使绝经年龄提前,产次≥2次使绝经年龄略推后。
为什么围绝经期会发生月经改变?
当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功能减退导致体内性激素水平波动,雌激素水平变得忽高忽低,孕激素水平不足或缺失,这种波动持续至绝经,雌激素下降至绝经后的低水平。
围绝经期的月经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1、月经不规律:
两次相邻周期的第一天相隔的时间变异度超过七天。
例如,一个周期是27天,下一个是36天,再下一个是28天。
随着卵巢功能减退,月经改变的经典模式是:月经周期开始越来越短,然后逐渐变得越来越长,直到最终停止。
在围绝经期早期,月经周期缩短更常见,而在围绝经期后期,月经周期更容易延长,可能长达60天或更久。
2、月经量和颜色变化:
除了月经周期的改变,有些姐妹还会出现月经量的变化。
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常常出现月经量的减少,有些女性则会出现大量出血。
经血的颜色也可能产生一些变化,看起来更暗或呈棕色。
新鲜的经血常呈红色,当血液在子宫中停留较长时间,成为陈旧的、氧化的血液,则会发暗。
在围绝经期,这种变化可能与雌孕激素失衡引起子宫内膜破裂出血模式发生改变有关。
3、无排卵:
正常的月经周期依赖于卵巢的排卵,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功能不稳定,有时可能不发生排卵。
无排卵周期的体征各不相同,可能包括月经不规律、月经缺失、异常的大量或少量出血。
4、痛经:
有些姐妹在围绝经期可能会经历痛经加重,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波动有关,或者与其他基础疾病(如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关。
如果痛经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建议到医院就诊。
温馨提示:尽管随着绝经的临近,怀孕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怀孕可能,所以还是要做好避孕!
月经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1、月经量或阴道流血过多(明显多于平时月经量)
2、经期明显延长(正常3-7天)
3、月经周期过于频繁(短于21天)
4、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出血)
5、同房后出血
6、痛经明显加重,经期伴随恶心、呕吐、疲乏或不适
如何应对围绝经期的各种变化?
1、生活方式:首先建议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一定程度改善更年期症状,如保证睡眠(七个小时以上),保持均衡的饮食,建议多吃蔬果、奶类、全谷物、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控糖≤(25~50)g/d、少油(25~30g/d)、少盐(≤5 g/d)、限酒(乙醇量≤15g/d)、戒烟、足量饮水(1500~1700 ml/d)。
每周规律有氧运动3~5次,每周累计150 min,另加2~3次抗阻运动,以增加肌肉量和肌力,控制适当的体重等。
2、绝经激素治疗:绝经激素治疗是改善更年期症状的有效方法,包括月经问题、潮热出汗、情绪波动、心悸胸闷等等,还有保护骨量、心血管健康的作用,但激素治疗属于医学干预,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排除禁忌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2、其他:中医、植物药、心理、营养、康复等综合干预。
参考文献:《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