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大三甲知名麻醉主任猝死,10万粉丝缅怀!去世前一天还在科普!

2024-12-26 08:10:01
2024年1月12日,网传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医生、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科普网红朱翔医生突然离世,年仅45岁。
朱翔医生已经从医22年,其2001年从徐州医学院毕业,2023年刚刚博士后出站。
去之前一天,1月10日下午5点45分,朱翔医生还发布了一段给患者手术后的科普视频。
谁也没料到,这么年轻的一个人,这么敬业的医生,11日就出事了。
这个年龄,这样的学医成长周期,要学历有学历,要技术有技术。
这个年龄,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却突然离世,让医院和家庭都遭受巨大损失。
想想悲哀而无奈。
不少人都是朱医生是一个优秀医生。
可是,连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有什么病症,都不注意的医生。
再技术精干和优秀,年轻就消失于自己的岗位,我认为,都不是好医生。
战场,首要的,不是消灭敌人,而是保护好有生战斗力量,最大程度避免伤亡。
很多人都期望医生能告诉自己,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捷径,可以预防猝死。
但实际情况是,医生自己也不能预防猝死。
所以,你看这广褒宇宙,烟火人间,有多少是人能掌控的? 人定胜天,天,对你翻一个白眼。
避免猝死,如上终南山,倘若真有捷径可走,那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吸烟、不饮酒,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学会调节情绪,懂得取舍,知道进退,减轻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张弛有度,学会调节,保持心情愉悦…… 问问你自己,能做到吗? 别说医生这个职业了,就是普通人,又有几个能做到? 国外一个医生协会(IMA)曾做过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是医生的平均寿命仅为59岁,远远低于普通人的寿命72岁,要少活13年之久。
原因是大部分去世的医生死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而活着的医生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其中45-55岁这个年龄组的医生健康状态最为脆弱。
而中国的一份研究调查报告显示,1/4的医生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比普通人群要高出25%。
其中,一半的医生都患有高血压,40岁以上的医生患病率是普通群体的2倍以上。
触目惊心! 而据中国医师协会曾参与的一项有关中国医师猝死调查发现,2015年以后,猝死医生明显上升,其中以三四十岁壮年医生最多。
调查令人痛心发现,半数医生在猝死前,都已持续工作了8~12个小时,甚至不少医生连续工作超24小时。
有些让人意外的是,猝死比例最高的不是急诊科,也不是重症科,竟然是麻醉科医生,达到了26%。
这次猝死的45岁朱翔医生,也就是一位麻醉科医生。
我所在城市的一家三甲医院。
每年职工大体检,基本都有好几个被发现恶性肿瘤。
而且,都是青壮年。
“三高”和肿瘤,几乎成了医护人员的一种新型职业病。
但是,人就是这样,总是抱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那最后一棒。
还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这些年,甲状腺结节、肿块发现率非常高,以前好像很少。
是否可以作为课题研究一下? 最精通医学知识的人群,却沦为最不健康的,说明促使人健康的根本不是医疗本身,而是其他,超出医疗之外的东西。

就拿医护来说吧。
医护人员不仅是给病人看好病,还需要SCI、课题、成果、学分,以及整个医疗行业为了生存,彼此之间争抢病人白热化,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卷。
他们就像两头烧的蜡烛。
白天看病,晚上值班,发文章刷题目整材料提职称。
基层医院待遇差,饿死;三甲医院活太多,累死,一线医护人员卷了多少年了。
有时我就在想,三甲复审,为什么不审审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长,是不是严重超标? 为什么不审审医护人员的休息休假,有没有得到保障? 为什么不审审医护人员的排班是不是科学合理? 为什么不审审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是不是足够简洁? 等等。
我更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医院的劳动监察。
为什么? 因为,好多医院领导都说医院事业单位,劳动法不太适合用于医院。
你跟主任说:太忙! 主任跟你说:“多来个医生,就要多分一份绩效!” 你说:“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工作和回家还能剩点精力陪家人,少拿绩效,也没关系的。
” 主任摆摆手,转身走掉了。
心想:傻批,你们少拿绩效没关系,可我少拿绩效有关系。
真相,不能直视。
医生的命延续了他人的命,医生用一天的生命看几十个号,为几十个人夺回了身体的健康。
医学是神圣的,但不能因为治病救人是神圣的,就把医生的生活绑定在医院。
多少医生基本天天在医院忙碌,希望医院能给医生多一点的休息时间,他们的命也是命,也需要正常的生活。
逝者已矣,生者当惜! 这些年,老叶我写了不少医生猝死的评论文章,连自己都有些倦了,我知道大家对这类文章也早已难以共情。
但为什么每闻同行噩耗,还是难掩隐痛,想掏几句心窝? 无非,如鲁迅曾说:“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
” 先生的字字句句,切中一些顽疾。
百余年过去了,你看,有些事情,有些问题,至今仍无药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