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劝你别做这3件事

2024-10-28 08:10:01
一转眼到了小寒节气小寒是一年中气候最为寒冷的节气之一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过后即进入“三九天”这个时节应该如何养生呢?

划重点

01

小寒三忌

一、忌熬夜

小寒之后,气温骤降,熬夜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发生各种疾病。
对策:早睡晚起,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寒冷天气对睡眠的影响,最好再睡个午觉,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忌急躁

人在急躁易怒时,肝火容易上升,导致头痛目眩、耳鸣、面红等。
尤其对于很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冬季情绪激动可是大忌。
对策:应尽量避免情绪波动、急躁、发火,注意休息,防止因身体劳累而情绪不稳。

三、忌大汗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
对策:锻炼时微微出汗就好,建议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舒展筋骨即可,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划重点

02

小寒五大养生法则

小寒起居——多睡1小时

《黄帝内经》强调了冬日养生要“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严寒时节应有充足的睡眠,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此节气中,大家每天可早睡晚起,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对人体健康有益。

小寒着装——保暖为主

小寒节气着装应以保暖为主,勿伤阳气,尤其应注意头颈、背部、手脚等部位的保暖。
头颈部向外发散热量较多,且为阳气汇聚的部位,所以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围巾。
背部为人体的阳中之阳,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做好背部保暖,可预防寒邪侵袭。
手、脚为四肢末端,供血少,表面脂肪薄,是皮温较低的部位,平时就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此时更应戴上手套、穿上棉靴。

小寒保健——注意补肾

小寒是冬季进补的好时机,饮食应行“温补”,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
食物性味宜多温热少寒凉,如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南瓜、生姜、羊肉等。
但注意进补不要冒进,需给肠胃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
引补即底补,即打基础的意思,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为大补做好准备,避免进补不耐受。
尤其中老年人,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有所侧重地进补。

小寒情绪——宁神定志

此时节适宜宁神定志,思想清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勿大喜大悲,以免扰动阳气。
可以经常听听音乐,或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调节情绪。

小寒运动——注重藏精

小寒养生,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进行冬藏,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的形式来“藏”,也可以通过早睡来潜藏阳气。
严冬之时适当减少房事次数,也是养藏肾精的一种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藏神”,降低欲望,勿争强好胜,避免过度亢奋。
此外,中医认为,动则生阳。
平时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健走、跳绳、做操等运动以助生阳气。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热身,从低强度慢慢开始。
运动后不要立刻休息,应慢慢减少运动强度。
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可进行室外散步。

划重点

03

小寒三防

一、防血压波动

气温下降,季节变化,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要加强自我血压监测。
如有头晕、头痛症状,或者血压较平时水平升高的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

二、防血糖变化

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饮食增加及运动量减少,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时,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室内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监测血糖水平,控制血糖。

三、防血脂异常

冬令时节是进补的好时机,然而食补过度,如进食过多牛羊肉、动物内脏,可导致血脂进一步升高。
因此,血脂异常人群仍需注意饮食有节,不宜过度进补。

李国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主编|关芳

编辑|赵蔻蔻

部分内容来源|养生中国、中国中医、首都中医、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