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二号人物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前妻和儿子成就很高

2025-01-19 00:10:0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一共有三个方面军,分别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三个方面军中,红四方面军巅峰时期人数超过八万人,是三大方面军中纸面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建国后,从红四方面军走出来的高级干部很多,如徐向前,李先念等人,他们在建国后的职务和成就都很高。
陈昌浩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二号人物,担任总政委,地位要超过徐向前,为何建国后默默就无闻了呢?

从红军主要领导人到建国后的默默无闻,陈昌浩在革命的道路上,必定经历了不少的曲折。

1905年,陈昌浩出生于湖北汉阳一农村家庭,从小喜欢学习,天资聪慧,接受新鲜事物。
长大后,陈昌浩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在校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表现突出。

在组织的安排下,1927年9月,陈昌浩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为他成为我党早期军事、政治领导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国后,陈昌浩前往上海工作,深得博古(秦先邦)赏识。

鄂豫皖苏区成立后,组织派张特立(张国焘),陈昌浩等人前去领导工作,自此二人开始合作,成为苏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陈昌浩在政治、军事上确实很有能力,在他的领导下,红四军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

张某人在鄂豫皖大搞霸权,树立个人威望,进行“肃反”,迫害革命同志时,陈昌浩参与其中,并且给予支持,这是他工作中的一大失误。

1931年10月,红四方面军成立,由陈昌浩担任总政委,徐向前担任总指挥,二人通力合作,多次在反“围剿”战斗中取得胜利,为扩大巩固根据地作出巨大贡献。

在军事指挥上,陈昌浩和徐向前一样,都是指挥作战的一把好手。
鄂豫皖第三次反“围剿”时,陈昌浩指挥大军从外线发起进攻,歼敌五千余人,敌师长被俘。

陈昌浩身先士卒,指挥有方,令将士们信服,就连徐向前元帅后来回忆此事时说:陈昌浩那个时候才27岁,干起来真行,办法多。

张某人搞“肃反”,在军中乱抓乱杀革命人士,引起红四方面军将士的极度不满,纷纷要求停止这一错误行为。
关键时刻,陈昌浩头脑冷静,主动承认抓错了人,并在大会上作出了停止肃反的决定,此举有着重要意义。

没有陈昌浩在一旁限制和拨正,张某人为树立个人威望,可能会干出更多极端的事情。

1935年5月初,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被迫长征,大军西进,创造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机会。
长征路上,陈昌浩与徐向前合作,突破了敌人重重封锁线。

西路军西征中,遭到重大损失,几乎全军覆没,陈昌浩和徐向前乔装得以脱险。
徐向前克服重重困难,马不停歇与红军取得联系,陈昌浩则没有立即归队,养好伤后去了老家汉阳与家人见面,与一年后才到达延安。

陈昌浩返回延安后,受到了批判,多次作了深刻的检讨。
最终,根据组织的命令,陈昌浩离开了部队,被分配到延安县委宣传部工作。

在延安工作了几个月后,陈昌浩经过组织批准,前往苏联治疗旧伤。
陈昌浩没想到这一离开,再回国已经是1952年了,下火车站时,受到了刘少奇的热烈迎接。

在苏联期间,陈昌浩曾多次请求回国工作,无奈都没能得到批准。
苏联遭德国法西斯侵略时,陈昌浩的补给停发,生活困难时干过搬运工,消防队员。

回国后,陈昌浩在党内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了,他缺席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苏联生活期间,学习了俄文,水平很高。

怀着一片赤诚,陈昌浩向组织作了深刻检讨,并请求分配工作,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1952年6月,陈昌浩在马列学院担任副教育长,从事教育工作,这个岗位对他来说比较合适。

六十年代初,陈昌浩身体健康状态欠佳,经组织批准,回老家休养。
在特殊十年期间,陈昌浩因历史问题,受到了严重的迫害,于1967年7月病逝,享年61岁。

陈昌浩的革命之路曲折多舛,曾也是红四方面军的二号人物,军政全能的优秀人才,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选择上出现了错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的。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在党内的职务和地位不高,他的前妻和儿子在建国后的成就却很高。

红四方面军中,女干部张琴秋曾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后来受张某人的排挤。
长征路上,张琴秋和陈昌浩结婚,二人相互扶持生活了一段时间。
后来,陈昌浩赴苏联治病长期未归,与张琴秋的婚姻名存实亡,组织批准二人离婚。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成为第一代女干部中的佼佼者,在党内的地位很高。

张琴秋是一个热情大度的人,与陈昌浩离婚后,对他的前妻和孩子关照有加,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感动。

陈祖涛和陈祖泽是陈昌浩与首任妻子刘秀贞所生的两个儿子。
陈祖泽参加了抗日、解放战争,建国后从事核工业技术,为我国自主研发核潜艇作出巨大贡献,担任核动力运行研究所首任所长。

陈祖涛建国后长期专研汽车技术领域,他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二汽的创始人之一,有“中国汽车工业元勋”的荣誉称号。
虎父无犬子,陈昌浩的两个儿子都是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国之栋梁,成就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