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庄之战,华野伤亡6万余人,粟裕:如果一对一,我不是他的对手

2024-10-28 00:10:01

一般来说淮海战役分为三个局部战役,分别是碾庄之战消灭了黄百韬兵团,双堆集战役消灭了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在陈官庄歼灭了杜聿明集团。
国军布置在徐州附近的三大集团覆没,预示着他们制定的“徐蚌会战”彻底失败。

三个局部战役中,当数消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最为惨烈,该兵团一共有十余万人,兵团司令是黄百韬,他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将领,所统率的第七兵团纸面实力不如黄维的第十二兵团。

可就是这个由杂牌军和中央军混编的国民党第七兵团,在碾庄地区与我军展开了一场血战。

黄百韬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面对华野这个巨大包围圈,他力战生死,给予华野造成六万余人的伤亡,该伤亡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实属罕见。

晚年的粟裕在写回忆录的时候,专门提到了淮海战役中的碾庄战役,对黄百韬有高度的评价。
粟裕说:“如果一对一,我不是他的对手。
”黄百韬究竟能力如何,他并非老蒋的嫡系,为何作战会如此卖力?

“杂牌”将领黄百韬‍

黄百韬能从一个不入流的杂牌军将领到指挥十万余人的兵团司令,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黄百韬1900年出生于天津,早年勤奋好学,为人机灵聪明,长大后参军,给北洋军阀李纯当过传令兵。

李纯看黄百韬做事勤勉,又善于与上司搞好关系,对他很是欣赏,将自己喜欢的婢女嫁给了他。

娶了李纯的婢女后,黄百韬得到了入军校学习的机会,毕业后在江苏的省防队担任排长,连长等基层官兵。

不久,张宗昌占领了江苏,黄百韬早年与张宗昌有着师生关系,便投靠了他。
张宗昌欣赏黄百韬的才能,让他在自己手下当个旅长,算是对他的格外提拔了。

几年后,张宗昌兵败,黄百韬跟随上级徐源泉投靠了南京蒋介石派,当了个杂牌军师长。

此时的蒋介石还不知道黄百韬的能力,对他的态度和其余的杂牌军将领一样,将他打发了。

不久,黄百韬来到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给自己的履历增加一点光彩,全面抗战爆发后,黄百韬虽是中将高参,但这只是一个虚职,手里没有实权。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偶然中,黄百韬写的一篇军事论文获得了大奖,被何应钦所赏识,觉得他是一个人才。

何应钦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很高,仅次于蒋介石,他将黄百韬推荐给了顾祝同。

当时的顾祝同是第三战区司令员,妥妥的一方大员,黄百韬在他身边做参谋长,这也并不委屈他。

1941年,在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的授意下,顾祝同等国民党高级将领挑起了皖南事变,黄百韬就是此次皖南事变的急先锋,率部阻击新四军,给新四军带来了重大伤亡。

凭借卖力的表现,在顾祝同的推荐下,黄百韬出任25军军长,该军是杂牌军,人员混乱,有东北军 ,川军,中央军,部队纪律涣散,战斗力差。

黄百韬自知自己不是老蒋嫡系,想要升官必须要靠自己努力,到任25军后,他加强了队伍的管理,与官兵一起训练,吃饭,在黄百韬的带领下,25军战力大幅提升。

由杂牌变嫡系‍

解放战争时期,黄百韬非常积极,迎来了自己立功的好机会。
黄百韬与其他黄埔将领不同,升官发财需要自己靠战功,否则只能原地踏步,万一没打好仗,还会有被撤职查办的风险。

内战爆发,黄百韬甘愿充当老蒋反共的急先锋,与粟裕,刘伯承等我军高级将领有多次交手记录。

在苏中地区,黄百韬奉命进军,与粟裕的首次交战中,因队友不给力,自己又有些轻敌,首战败给了粟裕。

粟裕的苏区七战七捷,邵伯战役是收获最小的一次战役,此战他面对的对手是黄百韬,给粟裕制造了一点麻烦。

不久,黄百韬与友军部队在强大的火力压制下,进攻苏北解放军,继而占领了许多城市,一时间势头很猛,其战功也远超同级别的其他将领。

苏北战事结束后,黄百韬奉命进军山东战场,因孟良崮战役支援友军张灵甫不力,遭老蒋撤职。

此战较有争议,外界普遍认为黄百韬已经尽力援救张灵甫,且两人关系不错,黄又是张的上级,无论公私,黄百韬都应该会尽力。

不久,老上级顾祝同力保黄百韬,使他重获老蒋信任,让他再次统帅整编25师。

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因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在作战的时候产生了较大的被动。

在胶东地区,黄百韬以优势兵力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给粟裕造成了较大麻烦。

豫东会战中,黄百韬救援友军出了很大的力,在国军即将全线崩溃的时候,他的机动部队快速驰援战场,迫使粟裕下令撤军。

此战给黄百韬脸上增光,凭借此功,他获得组建第七兵团的资格,一跃为兵团司令。

从杂牌将军到兵团司令,在国军内部真是太少了,黄百韬算是个例。

在顾祝同的帮助下,黄百韬以自己的嫡系25军,结合25军、63军、64军共四个军的兵力,加上后来编入第七兵团的100军,共十多万人马。

能统帅十多万大军,作为一个将军,自然是一件感到荣耀的事情。
黄百韬出身不好,他很感谢蒋介石对他的知遇之恩,让他指挥如此大的兵团。

淮海战役前夕,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整个徐州附近是首屈一指的大兵团,论人数,装备都不错,兵团司令黄百韬更是决心与粟裕再战,报答老蒋的恩情。

第七兵团拼死抵抗,华野伤亡惨重‍

济南战役还未结束,具有战略眼光的粟裕将目标转向了淮海地区,经过计划,粟裕立即上报中央,请求快速打响淮海战役,在敌人大兵团还未全部集结在一起的时候,将他们歼灭在长江以南地区。

中央军委经过讨论,认为粟裕的计划可行,并且制定了更加详细的计划。

计划中首先将第七兵团作为歼灭的对象,争取将他们歼灭在新安镇地区,防止黄百韬与黄维,邱清泉等兵团会合,形成更大的力量。

此时,黄百韬大部分兵力在新安镇一带,按理来说他应该及时撤退,防止被我军分割包围。

在关键时候,黄百韬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他未能重视工兵,在新安镇没能快速搭建浮桥,降低了部队撤退的效率。

其二,为了掩护44军撤退,黄百韬在新安镇足足浪费了两天时间,就是这两天时间,要了黄百韬的性命。

说来也搞笑,44军在大战期间还帮着徐州“剿总”最高指挥官刘峙做生意,贩卖私盐,整个撤退过程中,更是带了许多大官家属,政府人员,以及辎重,撤退的效率可以说犹如蜗牛一般的慢。

黄百韬虽然着急,但他不得不考虑44军与刘峙之间的那点利益关系,左右为难。

在新安镇等了足足两天,44军是赶上来了,但一个坏消息对黄百韬来说犹如噩耗,贾汪起义给蒋军徐州各大兵团很大的士气打击。

很快,华野得知黄百韬要跑,命令部队快速追上黄百韬,吃掉这股已经溃退的庞大兵团。

黄百韬预感到危险已经降临,他立即请求友军李弥掩护自己后撤,等两军合兵一处后一起走,增加后撤成功的概率。

李弥对黄百韬没有什么好感,他表面答应,实际上早已经收缩了兵力,自己独自向徐州靠拢,自此,黄百韬失去了掩护,十余万人孤零零暴露在华野的大包围圈中。

华野抓准时机,星夜兼程行军,切断了黄百韬的南下之路。

曹八集战斗打响后,第七兵团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被切断,十余万人被包围在了碾庄地区,等待他们的结局就是被全歼或投降起义。

黄百韬被华野包围后,老蒋心急如焚,他急忙命令杜聿明支援黄百韬兵团,可即便如此,我军的包围圈岂是如此容易突破的?

黄百韬有愚忠思想,他坚决不向华野投降,利用此前李弥留下的坚固防御工事,等待援军来救援。

李弥是国军中擅长打防御战的高级将领之一,他修筑的防御工事的确非常坚固,再加上碾庄是平原地区,同时又有水道,对于进攻一方的华野来说十分不利。

由于地形,战场环境等因素,我军只能从正面强攻,这造成了我部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伤亡超过六万人。

第七兵团武器不弱,黄百韬的嫡系25军早已经换上了美械装备,且忠于自己的老长官,因此战斗力很强。

在强攻之下,我军伤亡惨重是可以预料到的结果,在关键时刻,粟裕决定采用土工作业的办法,挖战壕,缩短与黄百韬兵团的火力范围,大大减少了伤亡。

为了能快速歼灭黄百韬部,华野用了大量重武器,大炮,坦克(数量不多)等协助步兵进攻。

黄百韬在坚持了十余天后,所部渐渐不支,麾下各部均被我军消灭,本人也在战场上战死,为蒋家王朝殉葬了。

结语‍

黄百韬是一个愚忠的军人,他的死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为了歼灭第七兵团,华野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最终的结局是好的,消灭了敌人的重兵团,让淮海战役的胜利天平一下子向我军倾斜了。

徐州“剿总”名义上最高指挥官刘峙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哀叹道:“黄兵团覆没,所谓徐州会战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的确,歼灭黄百韬兵团是整个淮海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是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基础。

不得不说,黄百韬兵团给华东野战军造成的伤亡是很大的,粟裕对此感到十分痛心,大多数战斗骨干牺牲,虽然战后得到了补充,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了。
粟裕本人也评价过黄百韬:“一对一,我不是他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