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外号“小诸葛”,如果由他替刘峙指挥,淮海战役会变天吗?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长平之战赵军主帅赵括,靖难之役时南军主帅李景隆。
在军中,主帅的影响力非常大,是一支军队的中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
解放战争时期,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一场生死之战。
如果该战与我军对峙中输掉了,那基本上宣告老蒋垮台。
自内战开始以来,蒋军从大优势向局部优势、均势、劣势发展。
淮海战役前后,蒋军相继在豫东、济南和辽沈战役中接连失利,处于明显的劣势一方。
老蒋非常希望能够改变战局,为此,他决定在徐蚌地区与我军决战,投入了八十万大军,在兵力上形成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役打响前,蒋介石原先选定的指挥官是白崇禧,就是那位号称“小诸葛”的国军上将。
论军事指挥能力,白崇禧的确是蒋军高级将领中的佼佼者,与刘峙相比,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刘峙外号“猪将军”,他虽然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但也仅限于中原大战期间的逆天表现。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刘峙的表现一言难尽,败仗一大堆,胜仗几乎看不到,他能获得老蒋的信任,完全是凭借一个字“忠”。
那么,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白崇禧为何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如果由他指挥,淮海战役会变天吗?下面我们就简单地分析一下。
众所周知,白崇禧与李宗仁是新桂系的主要人物,他们并非蒋介石的嫡系。
论军事水平,白崇禧有着“小诸葛”之称,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北伐战争期间,龙潭战役中白崇禧指挥大军击败了军阀孙传芳,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基业。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指挥了昆仑关战役,取得了中国军队在抗战史上的一场大胜。
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曾在四平打败了林总。
除此之外,白崇禧战略眼光还算高明,他曾经向蒋介石提过“守江必守淮”,在许多战略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淮海战役前,看到自己的嫡系将领屡战屡败,蒋介石不得不考虑任用白崇禧,这位曾经多次逼他退位的新桂系人物。
蒋介石为了能让白崇禧指挥徐蚌会战,特意将徐州和武汉两个集团交到他手中。
白崇禧喜欢带兵打仗,见老蒋如此信任自己,便打算接手徐蚌的指挥权,可他下飞机到南京,看了战场布局图后,便拒绝了老蒋的任命,不想指挥徐蚌会战了。
白崇禧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与李宗仁之间为了新桂系利益考虑,还有三点因素。
首先:参与徐蚌会战的国军高级将领,白崇禧大多数都指挥不动。
众所周知,白崇禧是华中“剿总”的最高长官,又是新桂系的主要人物,并非老蒋的嫡系。
徐州方面,如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等人不会听从白崇禧的安排,他如果坐镇徐州,恐怕无法指挥在附近的主力兵团。
其次,白崇禧就是想指挥徐蚌会战,在时间方面也来不及。
指挥打仗必须有个指挥机构,白崇禧的指挥机构在武汉,徐州方面他并无根基,恐怕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白崇禧如果把武汉的指挥系统转移到徐州,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大战一触即发,恐怕是来不及了。
最后,白崇禧知道蒋介石的为人,自己不会得心应手指挥他的中央军。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有一个习惯,喜欢对前线指挥的高级将领指手画脚,俗称“微操”。
蒋介石这个习惯有时候会把前线的高级将领害惨。
白崇禧自然无法绝对掌控军队的指挥权,他何必去徐蚌受气。
不可否认,相较于刘峙和杜聿明,白崇禧是一个较为全面的人。
杜聿明虽然能力不错,也经常想出一些有建设性的策略,但他没有决断能力,对蒋介石本人基本上是唯命是从,并不适合当统帅。
如果白崇禧指挥徐蚌会战,敌我双方的胜负会有所改变吗?答案是无法改变,我军依旧会在淮海战役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据白崇禧自己曾经对部下说:“战局不能挽回,再增加两个兵团也不能顶事,多投入一个兵团就多送一个兵团”。
白崇禧是职业军人,淮海战役前,他对全国的局势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有一些自己的判断。
如果白崇禧加入到淮海战役中,国军在兵力上肯定会形成更大的优势,桂系嫡系第七军,张淦兵团说不定也会全部出现在淮海战场,给我军造成的压力恐怕会更大一些。
主席说:淮海战役就是“夹生饭”。
主席的意思很明确,说白了就是一场硬仗,这股敌人不那么容易吃掉。
假设白崇禧指挥,淮海战役的最终结局应该不太会变,但会给我军带来更大的伤亡,毕竟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白崇禧肯定会将武汉方面的兵力投入到战场,伤亡增大是在所难免的。
总的来说,白崇禧的军事能力是受到认可的,在国军高级将领中算是佼佼者。
战争的胜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决定的,淮海战役期间,国军整体兵力占优,武器装备也占优,但最终还是败了,败在了失去民心,败在了军队派系林立,无法统一指挥等等。
不论让白崇禧去顶替杜聿明还是刘峙,都无法改变国军在徐蚌会战中的失败。
从蒋介石一意孤行发动内战开始,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了,这是历史的潮流,独裁是成不了气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