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在北大又在黄埔受教育的高级将领,国共各有一人,他们结局如何

2024-10-18 00:10:01

如今,北京大学是中国最为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众多高考学子的梦想之地。
早在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就是一所著名的文科大学,培养了不少人才。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产物之一。
199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京师大学堂被当朝停办,两年后又恢复。

到了民国时期,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该校是我国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其地位自然不用说了。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是严复,他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文学界颇有名气。

相较于北京大学,黄埔军校成立时间比较晚,它是1924年由国共双方共同创办的一所军事院校,培养了诸多军事人才,我们熟悉的周恩来、聂荣臻、恽代英等人在该校工作过,陈赓、杜聿明、徐向前等人是该校毕业的优秀人才。

当时,北大是文学的圣地,是无数人向往的知识学堂;当然,黄埔军校也不差,在近代史上,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高级将领,对中国的革命影响力非常大。
可以说北大是文科的天花板,黄埔是武学的天花板,能进一所学校学习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当然,也有人既有北大学习的经历,又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高级将领,这样的人不多,仅两人,国共各有一人,分别是伍中豪和张灵甫,此二人可以说是“文北大、武黄埔”。

74师师长张灵甫

张灵甫此人的知名度还是蛮高的,多数人知道他是解放战争时期老蒋身边的一员悍将,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74师的师长。
关于张灵甫在北京大学求学的经历,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或者根本就没听说过。

张灵甫原名叫张钟麟,之所以改名,还是因为他杀了妻子。
1903年8月,张灵甫出生于陕西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与另一位国军将领胡琏算是老乡,二人私交还算不错。

年轻时期的张灵甫有一段坎坷的求学经历,1921年考入长安中学,两年后,成绩优秀的张灵甫考入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从张灵甫年轻时期的经历来看,他并非一开始就想参军报国,看似更喜欢文学和历史。

张灵甫考入北京大学的同时,与第一任妻子邢凤英结了婚,再加上家境并不富裕,张灵甫因无力承担学费而退学。
从张灵甫的早期经历来看,家庭条件不算太差,至少能上学,但也不是富裕的家庭。

从北大退学后,张灵甫与刘志丹等陕西青年一起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就读于黄埔四期。
黄埔四期的学生中,有不少人还是很有成就的,如谢晋元,林总、刘志丹等,是国共两党的著名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是前线的一员将领,至于说是不是抗日名将,这个还有待磋商。
因为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佩戴的少将军衔是职务军衔,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衔位,随着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如少将师长、中将军长等等。

1945年张灵甫被授予陆军少将,这才是正式军衔,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来讲,抗日战争时期的张灵甫并非将官,称他为“抗日名将”不是很合适。
当然,张灵甫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受了重伤,他的抗日成绩和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张灵甫身上有一个洗不掉的污点——枪杀妻子吴海兰。
1935年,“团长古城杀妻” 案子在当时很火爆,惊动了妇女界,连蒋介石和宋美龄都插手此事。
蒋介石为平息事态,要求将张灵甫送往南京军事法庭查办。

关于张灵甫为何杀妻,说法有多种,不管怎么样,丈夫枪杀妻子,草菅人命,这事情是没得洗。
得知老蒋要严惩自己,张灵甫也很识趣,并没有逃避,而是亲自前往南京自首。
结果被判“死刑”的张灵甫在狱中仅一年不到就被释放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这说明国民党内部法规不严,有对黄埔学生开绿灯的行为。

张灵甫的结局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成了反共急先锋,率74师与我军接连交手,最终在孟良崮被围困身亡。

红军高级将领伍中豪

1905年3月,伍中豪出生于衡阳市耒阳城区伍家村。
在红军革命历史上,伍中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可惜英年早逝。

1922年秋,伍中豪考入了北京大学文学院,在那里认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伍中豪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加入了共产党。

1925年5月,伍中豪南下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军事考官,在那里结识了主席。

对于主席,伍中豪内心十分敬佩,二人互为知己。
伍中豪觉得主席对中国时局的分析,对中国前途的推算十分正确,二人经常搭铺睡一张床,相互交流各自对中国命运的看法和感想。

伍中豪能力出众,早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崭露头角,在一次演讲中,博得黄埔总教官何应钦的敬佩,邀请他毕业后做自己的副官。
伍中豪有自己的判断,毕业后并未给何应钦当副官,而是前往军中当个连长。

1927年9月,伍中豪参加了由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
起义失败后,伍中豪坚决支持主席转兵农村,建立根据地的主张,并且采用了“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战术,甩掉了追击的敌人。

伍中豪军事能力出众,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指挥作战百余次,发挥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伍中豪与林总、彭总和黄公略并称主席的“四骁将”,可见他的能力之强。

可惜的是,像伍中豪这样的优秀将领,会死在靖卫团团长罗汉苟的手中。
1930年10月,伍中豪奉命带着一个排的战士前往赣西南地区调集各县独立团,准备向福建漳州进军。
在半路上,伍中豪遭到了安福靖卫团大部人马的袭击,双方兵力悬殊。

伍中豪所部没有防备,仓促应战,伤亡过半,好不容易突围至城郊亮家山时,被敌人追上,弹尽粮绝的伍中豪被敌人杀害了,年仅25岁。
得知伍中豪牺牲了,红十二军的战士失声痛哭,彭总咬牙切齿,发誓要为伍中豪报仇。

难以咽下这口气的彭总亲自带着5000余红军,将杀害伍中豪的安福靖卫团团团围住,一番激战,将对手全歼,活捉了凶手罗汉苟。
谭震林亲自操刀,在一万多名红军战士面前,一刀结果了罗汉苟的性命,告慰伍中豪的在天之灵。

结语

文北大、武黄埔的两位将军,一位是国军将领张灵甫,一位是红军高级将领伍中豪。
二人的相似点比较多,都是先考入北大后再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又同属黄埔四期,算是同学吧。

综合能力来讲,伍中豪要强于张灵甫,可惜二人结局都不是很好,一位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兵败生死,一位遇到敌人埋伏袭击,不幸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