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粟沛请求粟裕安排工作被拒,回老家后为何被判刑?

2024-11-27 16:10:01

解放战争中,要论我军高级将领谁最会打仗,每个人的看法有所不同。
就开国十大将而言,要论谁最会打仗,如果粟裕排名第二的话,就没有人敢排第一了。

粟裕,新中国十大将之首,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叹服,“战神”这个称呼可不是白来的。
粟裕尤其擅长大兵团指挥作战,这是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军事指挥能力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参加革命的人有机会和家人团聚了,带着荣耀而归,享受一下家庭的团圆之乐。
粟裕也是如此,自从参加革命后,长时间没有与家人团聚,建国后,他把家人接到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用心照顾,弥补多年来对家庭的愧疚。

粟裕当了大官,一家人自然很高兴,意味着家庭有了指望和依靠了。
一天,哥哥粟沛找到粟裕,请求为他安排一份好一点的工作。
粟裕是经历过几十年革命战争洗礼的人,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绝不会为家人徇私舞弊,因此拒绝了粟沛的请求。

为弟弟做出牺牲的粟沛

粟沛和粟裕是亲兄弟,二人从小的感情就不错,当大哥的粟沛会让着弟弟粟裕。
兄弟二人读书时成绩都不错,可家里条件不好,只能供一人读书。

就在父亲粟嘉会左右为难的时候,当大哥的粟沛主动提出来要留在家里干活,让弟弟粟裕去外面读书。
在大哥和父亲的支持下,粟裕才踏上了去外省求学之路,使得他的命运得以改变。

当时全国各地都燃起了革命的烈火,粟裕加入了共产党,粟沛则是在家乡当上了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为农民百姓发声,仗义执言。
在当地老百姓的眼中,粟沛的威望很高,他能够尽自己的能力,为民做主,不愿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粟裕参加革命后,多年来一直没有消息,父亲粟嘉会挂念儿子,在病痛交加中去世了,未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粟沛才知道弟弟在新四军任职,已经成了一名高级将领,为他感到高兴。

在粟裕的影响下,粟沛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号召当地的士绅、地主和百姓们尽一份绵薄之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在粟沛的号召下,当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还筹集了一大笔款项,用于抗日救国事业中去了。

粟沛在老百姓中有威望、号召力,当地政府决定聘请他当财政局长,负责筹款抗日的事情。
粟沛觉得这是抗日救国的好事,他欣然接受,在国民政府任职,为抗日救国大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粟沛的官职也进一步晋升,当选为会同县的参议会副参议长。
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内部腐败贪污现象严重,粟沛因为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粟裕的哥哥,受到他们的排挤和迫害。

当时会同县的县长杨粹等人想要除掉粟沛,好在当地一名开明的乡绅得知情况后,将此事告知了粟沛,他才逃过一劫。
解放战争打了三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了会同县。

渡江战役打响前,陈毅对粟裕说:粟裕呀,你离家二十余年咯,现在不回去看一下吗?此时的粟裕明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他是渡江战役的指挥官之一,万不可分心,最终还是没有回家,选择率军南下,横扫东南。

粟裕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的哥哥也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如果当年粟裕没有机会读书的话,或许他不会有如此成就,更不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之一。
在粟裕离家参加革命的二十多年,粟沛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这是弟弟对哥哥的一份亏欠。

粟沛求工作不成,为何会被判刑?

会同县解放后,在当地有威望的粟沛被推举为临时治安委员会的主任,他积极配合解放军战士做好各项维稳工作,为当地战后秩序恢复正常出了一份力。

当解放军领导得知粟沛是粟裕的哥哥时,对他肃然起敬,将粟沛一家接到县城安顿。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留在南京工作,他专门负责攻台战役。
陈毅知道粟裕工作忙,身兼重任,决定私下做主,派了李天佑将军等人专门去接粟裕一家老小到南京。

经过半个月的颠簸,粟裕一家老小终于到了南京城,粟裕与分别二十多年的家人再次团聚,非常激动,一家人有说有笑,相互问好。
这样温馨有爱的场面,可惜粟裕的父亲粟嘉会和姐姐粟翠兰没能等到,他们已经离世了。

尽管公务繁忙,粟裕还是会尽量抽空陪伴一下家人,和哥哥粟沛聊一聊当年的往事。
平日,粟裕会让秘书带着家人外出逛逛街,去看看电影,算是尽一份孝道。

一天,粟裕一家在用晚餐,哥哥粟沛希望能有一份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想要去华东军政大学一总队学习一下,毕业后可以服从安排,到军中工作。
粟裕一听,脸上露出难色,他拒绝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私,婉拒了粟沛的要求。

因为华东军政大学一总队是专门为高干准备的,去那里学习的人在共产党阵营中有多年的革命经历,粟沛不符合条件,自然不能够去那里。

考虑到粟沛的情况,粟裕建议哥哥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根据情况,服从组织安排工作。
粟沛知道那里是专门收容国民党政府旧官员思想改造的地方,他坚决不肯去,同时粟沛也理解弟弟,最终决定回家当老百姓去。

粟沛回到家乡后,组织考虑到他为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又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让粟沛担任某中学的副校长,在教育事业中为民服务。
粟沛坦然接受了这项任命,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尽心尽力,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出了不少力。

过了两年,粟沛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所在的学校有一名女教师,喜欢写揭发材料,诬陷一位叫黄元昌的人从事破坏革命活动,此事牵扯比较大,足足有上百人了。
黄元昌百口莫辩,决定把粟沛拉进来,因为他是粟裕的弟弟,曾经也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过职务,相信此事粟裕会干涉重视。

粟沛和黄元昌的关系不一般,二人认识了二十余年,这层关系人尽皆知,面对指控,粟沛是百口莫辩,一时没有证明自己清白的办法。
粟裕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干涉,他相信组织会公平对待,自己是高级干部,不便也不能插手。

最终,经过相关部门的审理,粟沛被判了四年刑期,并且被送往农场改造。
1954年初,受了冤枉的粟沛病倒了,患上了痢疾,在多重打击下,不到两个月病逝了,年仅51岁。

结语

粟裕是革命功勋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在军队担任要职,面对哥哥粟沛的请求,他没有答应,一切秉公办事,绝不徇私舞弊,值得钦佩。

粟裕能够顺利读书,参加革命,还是要感谢哥哥粟沛,但以权谋私这种事情,对粟裕这样一位老革命者来说,那是万万不会做的。

粟沛晚年的遭遇,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在那种时候,粟裕选择相信组织,会给出一个公平的判决,唯一愧对的,或许只有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