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粟裕为何遭遇挫折?陈赓曾劝道:古往今来,两种人很危险

2024-10-16 16:48:57

粟裕是一位传奇的将军,开国大将军之首,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但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常胜将军,指挥了无数经典的战役,有“战神”的美誉。

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也是人人敬仰的英雄。
建国后,粟裕的发展并不顺利,屡次遭遇挫折,面对此种情况,好友陈赓在劝慰他时说了一句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真谛......

1907年,粟裕出生在湖南会同的一个小乡村,自小父母就对他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好好学习,饱读诗书,长大后能出人头地。

粟裕也很争气,学习刻苦努力,也不用父母督促,在校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长大后,栗裕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热爱学习,成绩优秀,对人也很礼貌,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在校学习时,粟裕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认识到了此种理论的博大精深,接触越多,感触也就越多,久而久之,在粟裕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向往无产阶级的种子。
粟裕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信仰,于是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粟裕刚参加革命的时候,只是警卫队的班长,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两年之后担任红七军团参谋长,成为出色的红军指战员。

能在几年之间晋升如此迅速,可见能力是不容小觑的,粟裕在战场上总是能冷静理智的分析当下的战情,并且快速的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同时,粟裕也非常懂得分析敌军的心里战术,对于敌军的想法也能一猜一个准,准确把握战场态势。

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胜仗,粟裕的名号渐渐打响,在军中建立了足够的威望,因此被称为“常胜将军”。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在此次战役中,粟裕充分发挥了军事能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协调各部队作战,化劣势为优势,逐各歼灭强敌,赢得最终的胜利。

淮海战役以我军全胜告终,党中央和毛主席给予粟裕很高的评价,此战粟裕是首功。

这么一位能打胜仗且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照理说仕途应该是一片光明,但是在建国之后,国家渐渐趋于和平,粟裕仕途不顺,遭到排挤,受到错误批判。

原来是粟裕的性子太过直来直去,不懂趋炎附势,也不懂官场上的弯弯绕绕。
除此之外,粟裕功绩太高,遭人嫉妒,总之他的日子过得不算平坦。

有一次,粟裕在疗养院休养碰上了至交好友陈赓,彼此聊天时,粟裕说出了心中烦闷之事,陈赓听完之后,直言说道,“自古以来,在这个世界上两种人很危险,一种是功劳太大的,一种是不会与同事领导相处的,你两样都占了。

陈赓是粟裕在战场上认识的好友,解放战争时两人配合作战、中野和华野联手打了许多漂亮的战役。

说来也是奇怪,粟裕是沉默寡言的一个人,性格较为内向,而陈赓是一个非常外向的人,情商高,为人处世也很有原则,这两人倒成了莫逆之交。

粟裕在战场上立下的战功是铁打的事实,功勋卓著,毛主席非常信任且多次提携他。
粟裕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不喜欢虚头巴脑,也不搞“阿谀奉承”那一套,做事又不够圆滑变通,自然也得罪了不少老同志。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遭到了错误性的批判,那些平日里与粟裕有些许隔阂的人都跳出来“添油加醋”,罪名也就越来越大。

粟裕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多次检讨不过关,关键时刻陈赓,萧劲光等好友出面维护,真是患难见真情。
仅凭少数人也无法改变此种局面,最后中央撤了粟裕的职位,将他调到了科学院。

粟裕心中郁结,吸取教训记住好友的话,在科学院低调做事。

1961年陈赓心脏病发作骤然离世,粟裕得知后,悲痛万分,拖着病痛的身体坚持去送好友最后一程。

好友离世,自己的处境也很堪忧,粟裕的晚年生活一直郁郁寡欢,直到1984年因病去世。

粟裕离世的多年后,党中央终平反了压在粟裕身上的错误批判,还给他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