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粟裕和刘伯承健在,上级为何选许世友指挥作战?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20余座重镇,于同年3月16日结束,在一个月内便宣布取得战争的胜利。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前线的主要高级将领是许世友和杨得志,分别负责东西两线的战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军中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还真不少,如军神刘伯承,战神粟裕,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丰富的大规模兵团作战经验,对外作战,显得更加合适一些。
既然粟裕和刘伯承当时还健在,上级在考虑对越自卫反击战挂帅人选时,为何不考虑他们。
实际上,上级之所以会选择许世友担任东线前线总指挥,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觉得他很合适这个岗位。
十大元帅中,刘伯承是公认的军事理论大家,熟读兵书,作战经验丰富,有苏联留学经历,是我军最重要的高级将领之一。
刘伯承指挥作战讲谋略,经常以极小的代价获得一场战役的胜利。
红军时期,刘伯承担任过总参谋长一职,长征期间,指挥大军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等,为中央红军能顺利走完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129师的师长,指挥全师对日作战。
刘伯承领导129师相继指挥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给予侵华日寇沉痛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是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率部挺进大别山,直插蒋介石统治区域的腹地,有力配合全国其他战场,缓解了各方的压力,为全国战局付出牺牲颇多,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主帅。
淮海战役期间,刘伯承是主要的军事指挥官,与粟裕配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全歼在徐蚌地区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刘伯承在军中的威望很高,有丰富的实际作战经验,且长期在军中担任军事主官,是一位能征善战的老帅。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刘伯承元帅健在,他为何没有成为前线主帅,指挥作战呢?
刘伯承元帅的生日是1892年12月4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是1979年,当时老帅年事已高,已经87岁了,再让他去前线奔波指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再者老师身体一直不太好,早年攻打丰都时眼部受伤严重,右眼几乎处于失明的状态,晚年血压和眼压很高,经常需要观察救治,自然也无法去前线指挥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是我军的“战神”,由他指挥的经典战役实在是太多了。
粟裕的革命资历不如刘伯承,起步较晚,南昌起义时仅是班长,从基层开始,经历了生死磨炼,锻炼了革命意志,一步步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舞台来临,他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打出了一个“七战七捷”,在战争初期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得到了上级的表扬。
自华中与山东野战军合并后,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工作,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全歼敌王牌主力74师,让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胆寒。
豫东战役,华野20万对国军25万,在粟裕的领导指挥下,经历二十余天的战斗,歼敌9万,给予中原之敌重创,使得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入孤立状态,为后续济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济南战役中,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守敌十万余人,俘虏了敌主将王耀武。
1948年11月,粟裕组织发起了淮海战役,投入兵力高达66万,指挥17个纵队作战,歼敌44万余人,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
淮海战役对解放战争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一场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粟裕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征服了众人,包括主席本人。
按理来说,粟裕与许世友年龄差不多,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由他去前线指挥作战也很合适,上级为何没有选择他呢?
首先:粟裕的身体健康情况没有许世友那么好,粟裕曾经在战场上多次受伤,身体里残留了不少弹片,新中国成立后,休养过一段时间,身体健康情况恢复了一些。
许世友少年练武,直到晚年,身体依旧很健朗,从这方面来讲,许世友更合适去前线指挥作战。
其次: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因“极端个人主义”的问题受到了错误批判,直到1979年还没有获得平反。
在上级眼里,粟裕或许是“犯了错误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会给予他领兵对外作战的机会的。
有人说许世友打仗鲁莽,没什么战法,基本上靠冲冲冲,伤亡很大。
实际上,这种说法较为片面,许世友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与粟裕和刘伯承一样,身经百战,战功赫赫,能成为上将,光靠打仗冲锋可是不行的。
许世友打仗也是有勇有谋的,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南京、广州两大军区担任司令员一职,当了二十多年的大军区司令员,熟悉了解军队的基本情况。
粟裕自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后,被限制接触一线部队,久疏战场,对基层情况不太了解。
对越自卫反击战,上级从广州和昆明两大军区组建了广西边防部队和云南边防部队,当时许世友是广州军区司令员,由他挂帅更为合适。
在东线战场上,起初由于越南地势复杂,我军战士久疏战场,缺乏作战经验,吃了一些小亏。
许世友发现问题后,能够做到及时调整,想出应对的措施,以雷霆的手段,向越南境内推进,重创了越军主力,收复了失地,取得了一场大胜。
许世友深知如何让越南国力受挫,撤退时,他命人炸毁了越南北部的重要军事设施,连同工业一并炸毁,并且回收了我国曾援助越南抗法的大量物资,带不走了也炸掉,不留给越军。
许世友打仗勇猛,能够激励士气,当时中国刚刚走出特殊十年,部队作战缺乏经验,战斗力下降,急需许世友的猛将指挥作战。
上级考虑许世友指挥东线战场,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刘伯承和粟裕军事指挥能力突出,不一定比许世友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