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上级有意让秦基伟挂帅,他为何婉拒上级邀请?

2024-11-29 00:10:02

对于越南,我们对它最基本的印象是“白眼狼”,“恩将仇报”。
作为中国的邻国,越南在古代一度是中国的领土,自宋朝收复安南失败后,越南正式从中国独立出去,成为我国的独立藩属国。

近代,越南与中国一样,深受战乱之苦,共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无私帮助越南赢得了抗法,抗美战争的胜利,按理来说两国应该是一种唇亡齿寒,相互帮助的关系。

可越南人狼子野心,领导人胡志明逝世后,随着中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后,中越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间隙。

黎笋上台后,他不再亲中,主张亲苏。
随着中苏矛盾爆发,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始全面排华。

在东南亚,越南走向了扩张的道路,仗着有苏联在背后撑腰,此前又打败了美国,以黎笋为首的越南自称“世界第三强国”,开始全面入侵柬埔寨,并且侵犯我国边境地区。

当时,中国军队的压力主要在东南方向的台湾以及北方的中苏边境,面对越南的种种挑衅行为,我们先是给予了警告和声讨,效果并不显著。

为了维护边境安全,中央军委于1978年12月召开了会议,下达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定和命令。

王必成为何没有挂帅?‍

中央军委决定以昆明军区和广州军区为主,组建了云南和广西两支边防部队,为消灭入侵我国边境的越军做准备。

既然需要对外作战,必然需要有合适的人挂帅,派遣何人统帅大军,这是对越作战前的一个大问题。

中央军委经过商议,东线部队由许世友指挥,当时将军是广州军区司令员,这也是合情合理。
西线部队原本应该由王必成将军指挥,因为当时将军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是开国上将,革命资历深,作战经验丰富,擅长打硬仗,恶战。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长期担任军区司令员,对部队的实际情况也有大致的了解,由他担任东线总指挥是非常合适的一个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昆明军区当了多年司令员的王必成,为何在对越反击战时没有挂帅,成为西线部队的总指挥?

自1969年12月至1970年6月,王必成担任昆明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开始在昆明工作。

1970年昆明军区发生了一件影响恶劣的事情,军区政委谭甫仁被杀害,周总理为了稳定昆明军区的局面,请刚刚在北京做了手术的王必成赶赴昆明,担任司令员一职。

王必成办事雷厉风行,杀伐决断,在他的主持下,此前军区混乱的局面被稳定住了。

尽管如此,昆明军区的内部问题非常复杂,王必成在任期间,出于各种因素,他无法调和军区的内部矛盾。

王必成调和矛盾的能力欠佳,导致军区内部人员关系紧张,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前,王必成非常兴奋,他连续多日对着地图苦思冥想,脑子里到处在想怎么打好这一仗,为作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尽管王必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做了大量战前工作,也随时做好了挂帅出征的准备。

可大战在即,昆明军区很多师长等高级干部,公然发表了类似于不听王必成调遣的言论,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战前内部不团结是大忌,尤其是高级指挥员之间无法协同作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讲究的是精准打击,部队指挥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就当时昆明军区内部的矛盾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

秦基伟为何婉拒挂帅‍

昆明军区内部不团结的问题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不久,上级决定让昆明和广州两大军区的主要干部来北京开会,商讨相关问题。

大会上,关于东线指挥员的人选,以及相应的准备,没有太大异议,许世友任东线总指挥。

有异议的是西线的人选问题,大会上,昆明军区许多干部对王必成不满,觉得他此前的一些做法,已经难以得到军区干部的信任与支持。

大会上有人提出:为了能够顺利展开工作,建议中央派遣一位资历深的人来昆明坐镇。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公,一时间也很难找到适合的人选,他将目光看向秦基伟:你回昆明如何?

秦基伟自1957年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长期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一职,对那里的情况自然有一些了解。

听到邓公点了自己的名字,秦基伟有些为难,他知道昆明军区内部问题比较严重,自己在任期间又得罪了一些人,情况与王必成差不多。

经过短暂的思考,秦基伟有些为难地回答邓公:我如果回昆明,可能做不好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邓公对秦基伟还是很信任的,见他有些为难,便对身边的杨得志说:你去行吧。

杨得志党性很强,他是一个服从上级命令,听指挥的人,遇事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当时杨得志的身体并不好,见邓公点了自己的名字也没多想,答应了下来了。

与许世友一样,杨得志也是开国上将,作战经验丰富,深得上级的信任,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军区司令员一职,对军队的情况也很熟悉。

杨得志在越南抗法战争期间,曾以顾问的身份,来到越南帮助越南军队训练。

杨得志熟悉越南北部的地形,对越南军队的特点和主要将领也有一定的了解。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杨得志既对我军熟悉,对越军也有大致的了解,打仗有把握,派他挂帅非常合适。

当然,杨得志挂帅,担任西线的总指挥,意味着王必成无缘指挥大军作战了。

1979年初,上级下达了王必成和杨得志对调的命令,王必成接到调令后,心中自然百感交集,他内心是非常想领兵作战的。

结语‍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王必成从实际出发,顾全了大局,接受了调令,很好地配合了杨得志,将自己此前准备好的相关材料做了交接。

王必成老将军无缘出征作战,这是一个遗憾,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报名参加了战斗。

王必成的儿媳当时怀孕两个月,也向部队申请了参战,得到了家人的允许。

家中有三人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将军也很开心,高兴地说道:“我不能参战,但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这可实现了我的愿望。

秦基伟的情况应该与王必成类似,二人都因为历史原因,为了军队的团结,不便挂帅出征。

当时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中国从动乱时期走出来不久,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没法一下子解决,只能随着时间慢慢地去消化,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