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将中,有且只有3位当过总参谋长,除了粟裕,还有哪两个人?
1955年9月全军大授衔,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十人被授予大将军衔。
因此,如今我们所说的十大将就是指在1955年所授的十位大将。
从军衔来讲,十大将的地位仅次于十大元帅,在所有高级将领中,无论是战功还是名气,均排在很靠前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成立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属部门包括总参谋部。
新中国首任总参谋长是徐向前,时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副参谋长是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总参谋部是全军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该部门职权很重,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负责全军的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建设和发展工作尤为重要,因此让擅长军事指挥的徐向前担任首任总参谋长,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只不过徐向前身体不适,从1950年开始,由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一职。
十大元帅中,聂荣臻的强项并不是军事,而是政治管理工作。
1954年10月,上级任命粟裕为总参谋长。
相较于徐向前和聂荣臻,粟裕的资历比较低,前两位总参谋长是元帅,粟裕是大将。
从粟裕开始,十大将中,一共有3位担任过总参谋长一职。
他们分别是粟裕、黄克诚和罗瑞卿。
值得一提的是,十大将中,粟裕等三人担任过总参谋长一职,其余七位为何无缘该职务,难道是他们的能力不够吗?当然不是了。
粟裕(1954年10月-1958年10月)
粟裕是十大将之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粟裕在担任总参谋长一职前,已经做了几年的副总参谋长,协助聂荣臻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
粟裕是军事专才 ,是我军的“战神”,在军中的威望是很高的。
1954年,由主席亲自签发命令,让粟裕接替聂荣臻,担任总参谋长一职,这是对他的格外看重。
在总参谋长这个岗位上,粟裕以专业的水平,为全军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得到了主席等人的表扬。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了错误批判,被撤销了总参谋长一职,由另一位大将黄克诚接任。
十大将中,黄克诚排在第三位,在陈赓之前。
论军事指挥能力,黄克诚不如粟裕、陈赓这些在战场上指挥大军作战的将军,可他能力全面,是我军少有的全才。
黄克诚有知识有文化,视力高度近视,戴着眼镜。
早年,黄克诚与彭德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红三军团参加革命的黄克诚是彭德怀身边的左膀右臂,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头脑灵活聪明,且革命意志坚定,敢于指出上级的错误。
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很独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发报,建议立即派遣部队赶赴东北,占据先机,以求得在东北建立一块很大的战略根据地。
很快,黄克诚的建议为中央采纳,我军主力奔赴东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创建根据地、治理地方工作方面,黄克诚是一把好手,由他领导创建的西满根据地迅速壮大,为东北军提供了许多物资和兵源。
天津解放后,黄克诚接管了这座大城市,治理得非常出色。
1954年,黄克诚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协助彭德怀工作。
1958年,粟裕从总参谋长一职下来了,由黄克诚接替了他的职务,组织全军实施精简编制,加强全军的正规化建设。
庐山会议时,黄克诚支持彭德怀,受到了错误对待,被撤销了总参谋长一职,由十大将之一的罗瑞卿接替。
十大将中,粟裕,陈赓这样擅长军事指挥的大将,也有擅长政治工作的谭政、罗瑞卿等人。
罗瑞卿根正苗红,革命资历深且忠诚,赢得主席信任赏识。
从红军时期开始,罗瑞卿主要从事政治和保卫工作,曾负责保护主席的人身安全,二人私交不错。
解放战争时期,罗瑞卿担任过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第一政治委员,搭档是杨得志。
有意思的是,1955年全军大授衔,兵团司令杨得志是上将,兵团政委罗瑞卿是大将。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罗瑞卿不仅仅在2兵团任职,还兼任了军区政治部主任,职务要高于杨得志。
建国后,罗瑞卿成了我国首任公安部部长、负责镇压反革命运动和肃反运动,加强全国的治安管理工作。
黄克诚被撤销职务后,罗瑞卿接替了他的职务,成为新一任的总参谋长。
除了粟裕、黄克诚、罗瑞卿外,其余七位大将为何无缘总参谋长一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其他的重要工作或者身体不适。
如陈赓、张云逸、徐海东三人,革命战争中受过较为严重的伤,上级考虑到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忍心让他们挑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