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中,“老总”这个称呼通用,一般情况下有且只有3人不用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纵观历史,每天读一点历史知识
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建国后首次大授衔仪式,共授予一千余人少将及以上军衔,大会上将星满座,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的英雄。
一千余人中,十大元帅无疑是耀眼的那批人,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建设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今的新中国。
能被授予元帅军衔,那资历和战功是相当大的,从一千余名高级将领中选出十个,挑出来的个个都是有能力,有资格的,在军中的威望自然是其他将军们无法比较的。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对十大元帅非常尊敬,在称呼上也比较特别,经常称呼朱德称呼为朱老总、彭德怀称为彭老总、贺龙称为贺老总。
一般情况下“老总”这个称呼在十大元帅中比较常见,除了主席称呼的三位老总外,像陈毅经常被称呼为陈老总,徐向前虽然不称老总,但是他有一个特别的名号“徐总指挥”。
不管怎么样,多数开国元帅的敬称中,会带一个“总”字,这是同级或者下属对上级的尊重,发自内心的一种称呼。
值得一提的是,十大元帅中,也不是人人的敬称都带个“总”字,有三位元帅,他们因为自己的职务和形象,有一些专属于自己的称呼。
刘帅、罗帅和叶帅,三位老帅一般情况下会被称呼为“刘师长”、“罗政委”和“叶参座”。
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资历很深,在军中的威望极高。
早在反袁运动时期,他已经是川军中的名将了。
刘伯承军事理论丰富,不仅在国内的将校学堂认真学习过,还曾经留学苏联,毕业于苏联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一位理论知识渊博且有实战经验的高级将领。
南昌起义时,刘伯承是团参谋长,属于起义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红军时期,刘伯承担任过中央军委委员、红军总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务,从中可以看出刘帅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从事一些政治和参谋工作,是一个军政全能的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共有三个主力师,刘伯承是129师的师长,足见他在军中的地位。
刘伯承形象儒雅,知识渊博,且为人比较温和,给人一种儒帅的形象。
因此,军中将军们称呼刘伯承的时候,一般会用“刘师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后,“刘帅”这个称呼成了刘伯承的另外一个敬称了。
十大元帅中,罗荣桓的功绩相比其他九大元帅显得不那么为人熟知,甚至有人还提出了质疑,觉得他没什么功劳。
实际上,罗荣桓能力全面,尽管他并不是十分擅长军事指挥,也没有指挥相关战役的记录,但我军能迅速扩大,打败老蒋,罗荣桓起到的作用不比任何人小,他功不可没。
早期革命资历来看,罗荣桓的确比其他元帅小了一些,秋收起义时,罗荣桓不是主要领导者,但起义领导人是毛主席,罗荣桓追随毛主席,且一直保持忠诚,这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当过一段时间的代理师长和山东军区司令员,就在这一时期,在他的带领下,山东抗日根据地规模扩大了几倍,军队人数扩大到27万正规军,占我军正规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解放战争时,罗荣桓的职务是四野的政治委员,战争前,我军将大部分兵力和武器运往东北,山东贡献了非常多,向东北共输送了9万人的干部和战士。
进入东北后,罗荣桓主持推广组建二线兵团,短短的时间内,将东北野战军的规模由11万余人发展到150万人,这可比打几场胜仗的作用要大得多。
罗荣桓虽然不擅长军事指挥,但他在发展根据地和发展兵源方面是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一的奇才。
罗荣桓长期担任“政委”一职,他是一个政工奇才,因此,军中对他的称呼一般不会是,“罗总”,相比之下,“罗政委”显得更加贴切一些。
既然已经叫“叶参座”了,叶剑英元帅在军中自然担任过参谋长一职。
十大元帅中,虽然叶剑英是排名,但他的发展要超过多数元帅,不管是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存在感相当高。
革命时期,叶剑英救过许多我党高级领导,其中就包括毛主席,贺龙等人在内。
自红军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后,叶剑英坚决支持毛主席,担任三军团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等职。
从叶剑英在红军时期担任的职务来看,“叶参座”这个称呼自然与他相匹配了。
革命战争时期,叶剑英很少担任过一支部队的军事主官,这点与罗荣桓有点类似。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的地位很高,在特殊时期保护了不少人。
党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人中,叶剑英是重要的一员,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样的正国级干部,十大元帅中,担任过正国级干部的人仅两人,分别是朱德和林彪。
结语
十大元帅中,称呼“老总”的人不少,因为军事干部大多数都擅长军事指挥,担任过一支部队的军事主官。
除此之外,像叶剑英、罗荣桓和刘伯承三位元帅,他们因为有着一些较为特殊的职务,在称呼上与其他老总有所不同。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纵观历史
每天分享一些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