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在军中威望如何?1958年被批“教条主义”,做完检查全场鼓掌

2024-11-12 00:10:01

十大元帅中,刘伯承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仅次于总司令朱德,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
林彪虽然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位,但是不论年龄还是资历,均不如刘伯承。
在军中,刘伯承有着“军神”的美誉,深得部下的爱戴。

刘伯承出生于1892年,在十大元帅中年龄较长,仅次于朱德。
青年时期的刘伯承怀有“拯民于水火”的大志向,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学习军事理论,熟读中国古典兵法,为后来成为一代出色的军事家做了铺垫。

革命早期,刘伯承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受过重伤,右眼致残,这影响到他的一生。
1926年,刘伯承在杨闇公等人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为党的目标和事业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刘伯承不仅擅长军事指挥,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革命早期,刘伯承在川军学堂里学习军事理论,成绩优异,刻苦学习。
南昌起义后,刘伯承去苏联留学,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先后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这样的高级军事学校学习,同时熟读俄文 ,了解学习了大量的俄文军事理论知识,开阔了眼界。

在我军,刘伯承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重要职务。
如在红军时期担任总参谋长一职,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的129师师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均是高级军事指挥官。

在为人方面,刘伯承元帅儒雅,脾气温和,人品厚道,许多老部下见到刘伯承会亲切地叫他一句“刘师长”,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主动推辞总参谋长一职,远离权力中心,向主席建议兴办军校培养人才,促进军队的正规化,获得批准后,在南京成立了一所军事学院,刘伯承成了首位院长。

1958年,刘伯承,萧克,李达等高级将领因为“教条主义”的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冲突。
刘伯承等平日负责军事教学的高级将领大多数被波及了,被要求写“检查”,做“检讨”。

此事的起因较为复杂,以“大跃进”为背景,当时的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两国开始交恶,再者因为“彭,刘”之间产生的误会问题,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展开了对刘伯承等人的一场“检讨大会”。

在大会上,有了解刘伯承为人的高级将领挺身而出,选择为他辩护,如陈毅元帅,他说道:

“刘帅一向将自己的责任看得很重,组织性强。
现在又病了,眼压高。
他今年已六十六岁了,又有病,不要搞得太紧张嘛。

尽管有人为刘伯承发声,但服从组织安排的他还是抱病前往北京,来参加这次会议。
来北京前,刘伯承没有想到这会是一场“批判”大会,他本人也完全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不仅连发言稿都没带,身边的秘书,助理等人也一个没带。

来北京的路上,刘伯承得知自己在大会上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血压急速上升,只能住院治疗,一面让秘书快速准备“检讨”材料,自己则准备参加此次大会。
主席得知刘伯承身体抱恙后,准许他不参加此次大会,纪律性很强的刘伯承认为事态有些严重,自己必须出席,否则下属官员处境会变得很难。

1958年7月10日那天,怀仁堂座无虚席,一千余名高级将领参加了这次大会。
刘伯承在两名护士的搀扶下,艰难地走向了主席台。
突然,台下的一千多名将军(除了少数打手外)全体起立,向刘伯承敬礼,然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刘伯承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会拥护自己,爱戴自己,他回敬一个军礼,表示对台下一千多名将军的感谢。
在大会上,刘伯承为了顾全大局,在“检讨”中的一些措辞明显是往自己身上“加罪名,”认真“反省”自己的过错,台下许多将军都流泪了,看到老帅受如此委屈,自己却无能为力,帮不上什么忙。

在主席台上,刘伯承念完了自己的“检讨”后,台下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建国后,没有一次“检讨大会”上能出现这样的场面,这说明参加大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刘伯承的人品,对这位被“批判”者充满尊重和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还是幸运地,此次“检讨”顺利过关,没有过分为难他。
大会过后,刘伯承虽然不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与粟裕的情况类似,但也没有完全被打倒,还保留了一定的职位。
在后面更大的风波中,刘伯承没有受到很大的波及,和平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