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总理陈永贵去世多年后,儿子陈明亮揭露:我爸的遗嘱是改过的

2025-01-25 00:10:02

1986年,农民总理陈永贵去世,他为国家和人民献上了自己赤诚的一生,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把这份奉献写进遗嘱。
陈永贵病逝多年后,儿子陈明亮说揭露一个秘密:“我爸的遗嘱是改过的。

陈永贵的遗嘱上写了什么?为什么要改呢?

农民总理陈永贵

说到陈永贵,就会想到大寨,就是这么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将大寨打造成了农业的名片。

历史上的大寨自然条件恶劣,却也是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让大寨人养成了敢于硬斗苦斗的性格。

1963年8月,一场七天七夜的大暴雨给大寨带来灭顶之灾,几天的时间里房塌地毁,70%的乡亲无家可归,之前的奋斗成果付之一炬。

就在大家一脸愁容时,作为村支书的陈永贵说:“只要人没事就是好事,其他的我们可以撸起袖子重新干!”

知道大寨的情况后,山西省委提出拨款援助,陈永贵说:“国家也很困难,我们大寨就不给国家添麻烦,经过共同商议,我们决定了‘三不要,三不少’。

所谓的“三不要,三不少”就是:

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

山西省委觉得陈永贵就是在开玩笑,这根本不可能做到,甚至有些干部说:“陈永贵真能吹牛皮!”

1963年底,陈永贵以及所有大寨人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这年的粮食不仅没有减产,还实现了增收,并且向国家上交了12万斤粮。
这份答卷背后,是大寨人几个月的苦干。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创造了真正自力更生的奇迹,大寨人说:“如果没有陈永贵,就没有现在的大寨。

因为山西的宣传,陈永贵出了名,他的事迹传到了中央,领导人们都大为感动,毛主席号召道:“农业学大寨。

在陈永贵“硬汉”的背后,也有着对家人柔情的一面。

陈永贵最疼爱的是小儿子陈明亮,一直都亲昵地喊他“小淘气”。
妻子嫌孩子淘,陈永贵总是笑呵呵地说:“淘了以后才有出息。

也确实像陈永贵说的那样,陈明亮很争气,上学期间都保持着好成绩。
只是生命留给他们父子相处的的时间并不多。

陈永贵的心愿

1986年,陈永贵的身体已是油尽灯枯,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儿子陈明亮。
当时陈明亮正面临高考,病床上的陈永贵说:“我好想看明亮上完大学啊!”

陈永贵病逝前,拉着妻子的手,泪流满面地说:“为了俺孩儿,我本来是想再活4年,如今却是连四个月也不行了。
我们陈家从来没出过大学生,你和我都没上过小学,如今明亮争气,学上的好,但我陪不了他了。

陈永贵去世几个月后,陈明亮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

陈家的几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自力更生,在基层工作服务,没有依靠父辈的资源为自己谋职位。

上大学后,由于家庭困难,陈明亮的经济很拮据,时常为了钱发愁,但他没有抱怨,而是边上学边打工,尽量减轻家里的负担。

后来,陈明亮开始做贸易,都说“无奸不商”,但他奉行“只赚该赚的钱,不该赚的白给也不要”,要将父亲传给他们的美好品德继承下去。

回忆起父亲,陈明亮忍不住热泪盈眶,透露了一个秘密:父亲的遗嘱改过。

陈永贵改遗嘱

当年,陈永贵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开始着手立遗嘱的事。

当时加上土改时房子作价给集体的3000块钱,陈永贵一共有8300块钱,他的意思是,把这些钱全部交了党费,一分不留。

妻子宋玉林一听,有些为难,家里确实很困难,对丈夫说:“我就问你一句,你把这些钱都交了党费,那明亮上大学的钱怎么办?”

一句话让陈永贵沉默了。

陈永贵从来没利用职权给家人谋福利,陈家的媳妇和女婿还曾抱怨:“进了陈家的门,不仅没沾上光,还要处处受压制,如果不是因为陈家的关系,我们本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

对此,宋玉林很理解丈夫, 她说:“我知道他是一心为公,在他心中,集体是最重要的,为了集体,他可以什么都不要。

对于这份遗嘱,宋玉林是真的没办法接受,并非她小气、存私心,而是陈永贵的身体已经坚持不住了,宋玉林也到了退休的年纪,已经没有挣钱能力了,但上大学是笔不小的开销,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把钱都交了党费,那孩子到时候上学没有钱怎么办?是选择不上还是和别人借钱?不管选哪个,夫妻俩都很难接受。

陈永贵理解家里和妻子的苦衷,最后选择改了遗嘱,拿出3000块钱来交党费,剩下的钱用来供陈明亮上大学。

陈明亮说:“我爸的遗嘱我至今仍留着,这是我们的传家宝,里面满满都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诲。

陈永贵是陈明亮最重要的精神指引,不管多忙,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回大寨给父亲扫墓,他说:“大寨就是我的根,每次回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虽然只陪了儿子短暂的一程,但陈永贵的精神却在陈明亮身上延续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