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沈醉获得特赦后,享受副部级待遇,留在大陆的女儿过得怎么样
1949年12月,卢汉在云南宣布起义,对外发出了《云南起义通电》。
为了能够使云南顺利起义,避免在起义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卢汉做了精心的筹划。
当天,卢汉假意邀请了李弥、余程万、沈醉等在云南有实权的国民党高级官员来自己的办公楼商议事情,晚上九点,卢汉将他们全部扣押,迫使他们在起义书上签字画押。
沈醉在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后,非常识时务,配合卢汉本人,提供了大量有关于军统人员的情报,使得国民党在昆明安插的大特务徐远举、周养浩、郭旭等人全部被抓。
沈醉此举无疑是立功了,因为他的情报,大量安插在昆明的国民党特务被抓,许多破坏行动得以提前知晓,避免了一座城市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保障了人民百姓和军人的生命安全。
尽管沈醉为云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他是大特务的身份,还是被卢汉当成了战犯,囚禁在昆明陆军模范监狱。
云南和平解放后,沈醉、徐远举等人被转移到白公馆,最后连同宋希濂等人一起转去了功德林,在那里接受改造,于1960年获得特赦。
沈醉获得特赦后,他的妻子和子女中,多数在香港和台湾生活,仅一个女儿沈美娟在大陆,她过得如何呢?
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许多国民党官员开始安排自己和家人的后路,沈醉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起初,沈醉动用关系,将他的妻子栗燕萍还有几个孩子送往香港,暂时让家人在那里避难,自己则稍后与他们会合。
可让沈醉没有想到的是,不仅自己被卢汉批捕,妻子儿女所托非人。
沈醉的家人来到香港后,那批收了沈醉好处费的人根本不理沈醉妻儿七人,将他们放在香港一走了之。
栗燕萍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自己在香港人生地不熟,六个孩子年龄尚小,需要吃饭。
另一方面,栗燕萍与丈夫沈醉失去了联系,在香港没人帮助自己,身上也没有钱。
栗燕萍无力养活六个孩子,无奈之下只能让亲戚带着年仅三岁的沈美娟和一个痴傻的大丫头返回大陆,寻找沈醉的下落。
可怜的是,返回大陆的半道上,沈醉那个痴傻丫头患病,在流浪中病逝了。
与痴傻的姐姐相比,沈美娟比较幸运,找到了伯外公,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了。
伯外公心肠好,即便沈美娟出身并不好,是大特务的女儿,照样收留她。
乱世中,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生活非常不易,栗燕萍即便与沈醉感情很深,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做出选择,嫁给了香港的一个农场主。
沈美娟的童年过得很辛苦,伯外公为了养活她吃了很多苦。
当时,沈醉的亲人都以为沈醉已经被枪毙了,因为台湾方面就是这么宣传的,他们信以为真,默认了此事。
实际上,沈醉被转移到功德林后,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整体生活还可以。
作为国民党的大特务,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中将游击司令,这些头衔的背后,沈醉的双手沾满了共产党的鲜血,即便被审判枪毙也不为过。
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抉择口,沈醉选择了配合,不仅率部起义,而且还配合卢汉在云南揪出了许多特务,算是立了功。
按理来说,沈醉选择了起义,且立了功,他能够得到人身自由,不至于以战犯的身份被关押在功德林。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结局,一方面是卢汉将他以战俘的身份关押了起来,后续转交给了我军。
另一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在信息情报方面比较滞后,沈醉起义立功的事情高层没有第一时间知道,在一定程度上让他遭遇了牢狱之灾。
在功德林,沈醉与宋希濂、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人一样,积极改造学习,参加劳动,表现良好。
十年后,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批准,对功德林内的战犯实施特赦,那些的确改恶从善,表现良好的战犯还给他们自由。
可惜的是,沈醉并不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上,直到第二年,1960年,功德林迎来了第二批特赦,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特殊名单,沈醉就在名单之上。
留在大陆发展的沈醉亲属看了报纸后,非常激动,伯外公很快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沈美娟。
听到自己父亲还活着的消息,沈美娟也是喜极而泣,与亲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通过关系,沈美娟联系上了父亲沈醉,得知自己女儿在大陆的消息,沈醉也是激动万分,请求女儿立即来京与他见面。
当时,沈醉出狱后表现良好,公开声明与国民党断绝一切关系,为统战工作出了一份力。
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我党相关单位也考虑到沈醉刚走进社会,无法适应,对他也是非常关照,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给予了安排,还为他安排了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日子过得并不差。
收到父亲沈醉的书信后,沈美娟直奔北京,他对父亲的记忆很模糊。
听民间的人口口相传,说国民党特务是如何得凶残,身上充满杀气,非常可怕,因此,沈美娟对沈醉的初印象停留在这一层面。
见到父亲后,沈美娟有些懵,沈醉的眼神很温柔,长得瘦瘦弱弱,与凶残和杀气搭不上边。
见到女儿沈美娟后,沈醉视她为掌上明珠,弥补多年来对女儿的亏欠。
沈醉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上心,平日里对她非常照顾,全方位关心女儿的生活起居和教育问题。
失去父爱十多年的沈美娟,饱经沧桑,如今一个慈祥有爱的父亲在自己面前,别提有多满足。
沈美娟幸福的生活没有持续多少年,沈醉得知妻子粟燕萍在香港已经改嫁的事实后,整日沉默寡言。
看父亲意志消沉,沈美娟劝他为以后打算,找个伴陪伴自己度过后半生。
在女儿的鼓励和支持下,沈醉于1965年和杜雪洁结婚,这位新来的女主人对继女并不是很喜欢,经常看沈美娟不太顺眼。
继母是一个容易吃醋的人,每当沈醉与女儿有说有笑的时候,会莫名地发火。
自从有了继母后,沈美娟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很多,平日专门为她准备的一些爱吃的菜,在餐桌上也见不到了。
每次自己在餐桌上多吃几口菜,换来的是继母拍桌子,瞪眼睛和指责。
沈醉自然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对女儿的遭遇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沈美娟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并没有闹脾气,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一切。
沈美娟知道,自己一直在家只会让继母更加讨厌自己,1965年,她决定前往西部,参加建设兵团,去那里工作。
临行前,沈醉前来为女儿送行,意味深长地说道:女儿,父亲对不起你呀。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沈美娟一干就是五年,此后多年,她与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1978年,云南政府发现了一份当年沈醉起义的签字文件,这对沈美娟和沈醉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二人的生活即将迎来光明。
很快,中央为沈醉正名,恢复了他的名誉,享受副部级待遇,同时补发了一笔抚恤金。
1979年,沈美娟被调到北京工作,长期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出版社资料员、出纳、会计等职务,日子过得比以前轻松了很多。
1980年,沈醉父女二人前往香港,与分别多年的亲人见面,在台湾的特务也想利用沈醉,在他身上打什么算盘。
亲友团聚,自然是一副温馨的画面,尤其是沈醉看到了自己此前深爱的前妻粟燕萍,二人虽然无法再续前缘,但那份感情是割舍不开的。
亲友们劝沈醉父女来香港定居,这样日后见面也方便很多,生活条件也好一些,台湾方面,也想利用沈醉,让他发表一些对大陆不友好的话,均被沈醉拒绝。
对沈醉父女来说,是大陆给了他们新生,培养了他们,二人心中早已经有一颗红心,万万不会做出对祖国不利,对民族不利的事情。
晚年沈醉的生活很安详,有家人的陪伴,有祖国的照顾。
1996年,沈醉因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沈美娟的生活过得也不差,自1979年来到北京工作后,生活方面改善了很多。
1985年,沈美娟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成功考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自1982年开始,沈美娟开始发布作品,相继出版了《我的父亲沈醉》《暗杀大王——王亚樵》《孽海枭雄——戴笠新传》。
沈美娟的身份比较特殊,她的作品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关注,出版后,社会反应很好,好评如潮。
在沈美娟的著作中,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军统人员戴笠、沈醉等人,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事迹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1995年,沈美娟申请了提前离休,前往香港与亲人团聚,此后,她经常往返北京和香港两地,日子过得相对充实。
如今,沈美娟享受着退休生活,在香港兼职《商业传报》有限公司文员,与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