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典和杨进兴,杀害杨虎城一家2凶手,为何一人被毙一人能活?

2024-10-28 00:10:01

转自公众号:近代历史专栏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zMTM4MDMxMA==&mid=2247483828&idx=1&sn=c7fac15c45db83afa1356437795fa133

1936年12年,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逼迫杨虎城和张学良围剿红军。
在此期间,杨虎城联合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谏言,请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遭到蒋的拒绝。

迫于无奈之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发起兵谏,在蒋介石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将他扣押了,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避免矛盾进一步扩大,蒋介石同意了抗日六项协议,停止了内战。

西安事变的意义非常大,它不仅让红军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还促成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绝对是功不可没。

然而,蒋介石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西安事变后,他先后秘密囚禁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

张杨两位将军先后失去了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控制,最终杨虎城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暗杀,张学良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

我们都知道,杀害杨虎城将军的罪魁祸首是蒋介石,没有他的命令,一般人还真不敢动手。

那么,在具体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过程中,杨钦典和杨进兴两位军统成员都参与了杀害杨虎城一家,二人的命运却不相同。

杨钦典结局不错,晚年得到国家照顾,活了89岁善终。
杨进兴就比较惨了,新中国解放后被捕,经过审判,执行枪决。

残害无辜,死有余辜的杨进兴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南京方面撤职,被迫“出国考察”。
全面抗战爆发后,心系民族安危的杨虎城多次发电报给蒋介石,请求回国抗战,为民族尽一份力。

杨虎城多次请求,均遭到蒋介石的反对,无奈之下,他只能从法国返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不料行踪被军统知道。

军统将杨虎城诱骗到南昌,随后将其囚禁,秘密关押,先后将他关在湘、黔、川等地,失去了自由。

解放战争末期,蒋介石离开重庆前,命令毛人凤将杨虎城和他的秘书一家全部杀掉,并毁尸灭迹。

具体负责杀害杨虎城一家的是4名军统特务,以杨进兴为首,熊祥、王少山、林永昌三人为下属。

杨进兴是浙江宣平人,1917年出生,1940年加入了军统。
1944年,特务头子戴笠看上了杨进兴,让他当自己的便衣警卫随从副官。

戴笠死后,杨进兴被调任到白公馆当看守,不久当上了看守所所长,他的双手沾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手段残忍,穷凶极恶。

在臭名昭著的白公馆,杨进兴习惯用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击等酷刑对待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死在他手上的革命烈士就有300多人。

1949年9月,杨进兴得到上级命令,对杨虎城一家动手,他亲自参与了杀害杨虎城、宋绮云、徐林侠、宋振中等人,又在同年的11月,亲手杀害了王振华等一批革命烈士。

杨进兴手段极其残忍,连儿童和妇女都不放过,年仅8岁的宋振中牺牲在重庆歌乐山上。

重庆解放前,地下党成员迎来了最残酷的时刻,敌人变得疯狂起来,到处滥杀无辜,制造多起大屠杀。

大屠杀过后,杨进兴被他的主子抛弃了,没能逃到台湾,只能潜逃到四川南充县青居乡三村藏匿了起来,改了名字叫杨大发。

在农村住下后,杨进兴为了不暴露自己,表现得非常积极,凡是村里召开会议,他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在会上积极发言,装出一副积极分子的样子。

为了不被怀疑,杨进兴积极劳动,村里的脏活累活抢着干,因此还被当地的群众推举为先进分子。

到了1953年,杨进兴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全国上下动员,展开了一次人口普查,发现杨大发这个人来路不明。

加上当时全国对那些藏匿的特务、反革命分子有专门的打击行动,来路不明的杨大发很容易引起当地公安的怀疑。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公安机关发现杨大发就是当年在重庆杀害革命烈士的杨进兴,随即对他进行逮捕。

在铁证面前,杨进兴无话可说,经过长达40余天的审讯,他承认了自己杀害杨虎城、宋绮云等人的事实,还原了事情的经过。

尽管杨进兴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足以抵消他的罪恶,如果不杀他,革命烈士家属不同意,重庆人民也不会同意。

1958年5月,重庆法院对杨进兴进行了公开审判,判处他死刑。
宣判大会一结束,当即押杨进兴去刑场,执行了枪决。
总的来说,杨进兴手中的人命太多了,他死有余辜,不值得同情。

关键时刻弃暗投明的杨钦典

杨钦典是河南人,1918年出生于一户贫困家庭,1940年考入了胡宗南办的西安军校七分校教导团,毕业后分配到胡宗南的部队,当了一名骑兵,参加抗日战争。

杨钦典身体素质好,又是从军校毕业的,懂一点文化,因此被蒋介石选中,成了警卫团的警卫。

不久后,杨钦典又被调到了四川,成了交警总队特务队班长,曾经保护过宋子文、孔祥熙等国民党大佬的安全。

解放战争时期,杨钦典被调到了重庆白公馆,担任看守所班长,负责看押白公馆内的重要“犯人”。

在白公馆工作期间,被宋绮云等人感化,地下党们开导他不要为老蒋卖命,要选择站在大众劳苦的一边,弃暗投明。

杨钦典出身不好,当兵也就为混口饭吃,不想干那种杀自己人的差事。
在宋绮云等人的感化下,他开始为地下党做事,负责传递口信,交换书报,给予了一些方便。

新中国成立前,杨钦典收到了上级要对杨虎城等人下手的命令,他因职务原因,无法脱身,只能随从罪恶行动,与一名特务一起杀害了年仅八岁的宋振中。

“11·27”大屠杀的当晚,因渣滓洞出现了紧急情况,白公馆内的特务前去增援,走了许多人。

当时的白公馆的看守仅剩下杨钦典和李育生两人,他们看管还有没来得及杀害的徐广斌,任可风等19位志士。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钦典决定弃暗投明,他自作主张,打开了白公馆的牢房,放走了罗广斌等19名志士,使他们免遭屠杀,立下大功。

重庆解放后,在罗广斌的带领下,杨钦典来到重庆公安局自首。
鉴于杨钦典有立功表现,在关键时刻将功补过,救了19名志士,对他的罪行不予追究。

当初重庆市公安局打算给杨钦典安排工作,让他在单位上班,可杨钦典思来想去后,还是想回家。
重庆公安局给杨钦典发放了路费,让他平安离开了。

特殊时期,杨钦典因历史问题被判了20年,在此期间,他的家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子女因“特务”父亲受到不公平对待,妻子也撒手人间,杨钦典深深陷入自责愧疚之中。

好在1982年对杨钦典的问题重新审查,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对待。
获得自由后的杨钦典回家务农,生活困难的时候国家给予一定的照顾。

2007年11月,杨钦典在家病逝,终年89岁。

结语

同样是杀害杨虎城等革命志士的凶手,杨钦典和杨进兴的下场有着本质的区别。
杨钦典并非军统特务出身,被安排到白公馆当看守时,除了被迫执行上级命令随从犯罪外,个人没有太多劣迹。

杨钦典之所以能活命并且受到国家一定照顾,主要还是他在关键时刻救下了19名志士,其中包括写下《红岩》的罗广斌,为后世还原了这一历史真相,揭露了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黑暗一面。

杨进兴则不同,他特务出身,残害无数同胞,亲手杀死是进步人士就有几百人,双手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这样的人即便坦白,依旧难逃一死。
杨进兴死有余辜,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