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35岁杨振宁的高光时刻,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妻子貌美如花
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为国家做出不少贡献。
1957年,杨振宁35岁,这绝对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杨振宁凭借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成为了那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当晚的庆祝晚会上,杨振宁携妻子杜致礼出席。
当杨振宁夫妇向众人走来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举起酒杯向二人表示祝贺。
这一晚,杨振宁风光无限,事业上获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妻子温婉大气,貌美如花,是当晚宴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就是当晚晚宴上保存下来的珍贵照片,照片中的杨振宁西装革履,英俊潇洒,颇有物理学家的气派。
身旁的杜致礼身着剪裁得体的旗袍,精致的发型,得体的笑容,将东方女人的知性美和温文尔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夫妻二人双双端着酒杯,笑容满面地与前来祝贺他们的人友好交谈着, 沉浸在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喜悦中。
杨振宁1922年出生,安徽合肥人,父母非常重视他的学习,认为知识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心性。
总之,书读得多肯定不是坏事,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之下,5岁的杨振宁就已经识得几千个汉字了。
杨振宁聪慧,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周围的人见到他都会叫他“小神童”。
杨振宁7岁那年,父亲杨武之去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一家人全部搬到了清华园。
在人才济济的清华校园里,杨振宁也丝毫不逊色。
杨振宁年龄最小,但是他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
他领悟能力非常高,尤其是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超强的能力。
杨振宁非常喜欢看书,尤其是父亲的书架上有很多德文和英文的书籍,寻摸一本感兴趣的书,一看就是一天。
杨振宁读中学时,学校有图书馆,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书籍可谓是种类繁多。
杨振宁是图书馆的常客,一有空就去,一来二去,管理员都认识他了。
有一次,杨振宁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神秘的宇宙》,书中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杨振宁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决定了,我以后要研究物理,我要拿诺贝尔奖!”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12岁的小男孩,20多年后真的站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了北京城,许多名校不得不南迁到云南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16岁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下决定参加全国统一招考,顺利考上了西南联大化学系。
进入大学之后,杨振宁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物理,思考一番之后,他从化学系转到了物理系。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待了7年,期间跟着多位名师学习,受益匪浅。
多年后,无论杨振宁在什么地方,他都无比怀念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活,他说那是一段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有特殊的意义。
1945年,杨振宁去到美国求学,他立志:“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这样可以早日回国,报效国家。
”
杨振宁的学习经历并没有那么顺利,他渐渐发现自己在实验物理方面的不足,做一个实验别人可只需要几个小时,而他却在实验室待一天都得不到结果,感受到了与顶尖学生之间的差距。
物理学家泰勒发现了杨振宁的苦恼,热心替他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建议他可以学习自己擅长的方面如理论物理。
杨振宁认真听取了泰勒的意见,开始主攻理论物理的研究,希望从中获得突破。
1948年,杨振宁顺利毕业并取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与李政道一起合作。
一年后,杨振宁遇到了杜致礼,她是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女儿,家风严谨。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了杜致礼温婉端庄的大家闺秀性格。
总之,一个学识渊博、英俊潇洒;一个则是温婉娴静、知书达理,这样般配的一对年轻人相互欣赏,理所应当的在一起了。
1950年8月,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杜致礼是杨振宁的左膀右臂,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他有如今的成就都离不开杜致礼的支持和帮助。
35岁那年,杨振宁终于实现了小时候说过的诺言,站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
那天,杨振宁意气风发,杜致礼更不用说了,为丈夫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杨振宁有所成就后,就一直想回国,用所学知识,投入国家建设中去。
但是,美国不放人,想尽办法阻挠杨振宁回国。
尽管如此,杨振宁依旧想尽办法回国,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出力,那是他的另一个愿望。
2003年,杨振宁回国并定居于清华大学,开始致力于中国科学的发展,并为此做出了不少贡献。
杨振宁利用自身影响力,不断为中国引进高技术人才,并极力说服他们留在中国发展,为祖国强大出一份力。
杨振宁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一颗爱国赤子之心。
杨振宁事业上如此成功,家庭也是很圆满,他与妻子杜致礼一直相濡以沫几十载,那是令人羡慕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