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贺子珍和一家人的合影,年轻的她五官清秀,女生男相很英气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合影,照片中贺子珍和家人坐在一起,身后是她的哥哥贺敏学,旁边是她的侄女贺小平,还有女儿李敏和嫂子李立英,一家人看向镜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中国有句古话,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贺子珍的父母去世得早,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哥哥贺敏学照顾着她,能走上革命这条道路,也多亏了贺敏学。
1927年,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当时贺敏学带着妹妹贺子珍、贺怡也上了井冈山,投奔工农革命队伍。
在井冈山的八角楼里,毛主席第一次见到贺子珍。
这一年贺子珍风华正茂,身穿一身军装,打着绑腿,留着短发,意气风发,被誉为“井冈山一枝花”,第一次见面,就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杨开慧惨死在湖南军阀何键手中,毛主席收到消息后悲痛欲绝,是贺子珍陪伴着他一点点走出悲伤,让主席重新振作起来。
贺子珍陪伴毛主席走过了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不论多大的困难都没能让两人分开,结果两人却在形势稳定下来后分道扬镳。
1937年,贺子珍和毛主席闹了矛盾,一气之下离开了延安,离开的时候,贺子珍肚子里还怀着最小的儿子廖瓦。
毛主席找不到贺子珍很是担心,得知贺子珍要去苏联后,一连写了好几封信挽留,均未得到贺子珍的回应。
贺子珍就这样抛下年幼的女儿李敏孤身一人去了苏联,在苏联的那些年里,她吃了不少苦,儿子廖瓦也不幸夭折。
后来,毛主席得知贺子珍因为儿子夭折,精神上受了打击,状态很不好的时候,忍痛割爱将年幼的女儿李敏送到了贺子珍身边。
李敏的到来唤醒了贺子珍的母爱,为了照顾女儿,她的神智逐渐清醒了过来,身体状态也跟着好了许多,贺子珍将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李敏身上,为女儿奉献了一切。
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回到了国内,她来到了上海,投奔在上海工作的哥哥贺敏学,上海市长陈毅收到消息后,给贺子珍提供了许多帮助。
当时李敏被贺怡带去了北京和毛主席生活,李敏年纪小,没多久就有些想念妈妈了,毛主席心疼女儿,便派遣自己的警卫员带着李敏去上海和贺子珍见面。
警卫员带着李敏敲开了贺子珍的家门,看到女儿的那一刻,贺子珍高兴极了,随后警卫员又对贺子珍说了几句话:“主席托我告诉你,要照顾好自己,保重身体,娇娇还小,需要母亲的照顾。
”
贺子珍叫来了哥哥一家,和毛主席的警卫员、女儿李敏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一家人幸福地靠在一起,脸上带着笑容,和家人在一起的这一刻,成了贺子珍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从此以后,李敏就在母亲和父亲之间两头跑,也成了毛主席和贺子珍的“传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