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双枪老太婆的高光时刻,合影坐C位,邓颖超、何香凝靠边坐

2024-12-23 08:10:02

1938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拍下了一张十多位卓越女性的大合影,其中就有何香凝、邓颖超等这些知名度很高的杰出人士。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这张照片中,邓颖超、何香凝等都要靠边坐。

那么究竟是谁有这个荣幸能坐在最中间呢?她就是被蒋介石誉为“游击队之母”的抗日女战士赵洪文国。

这张“巾帼英雄照”中,邓颖超和何香凝两位知名女性都不坐在C位,坐C位的是正中间穿着一身黑色长褂的老太太,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1881年,赵洪文国出生在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小乡村,原名叫洪文国,因为旧社会里妻随夫姓,所以她跟随夫家叫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嫁到赵家以后,跟丈夫两个人齐心协力,吃苦耐劳,渐渐的有了点小钱。
平日,赵洪文国为人和善大方,对待左邻右舍更是照顾有加,时常接济贫苦人家,在村里颇有名望。

赵洪文国对待子女更是开明,她主张男孩子一定要上学,学习文化,这样长大的男孩子才能成为明事理的男子汉。
同时,赵洪文国不迷信不封建,不让女儿裹小脚,不想害了她的一生。

与人相处时,赵洪文国的性子大大咧咧的,属于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邻里街坊有难相帮的人。
不管什么事,只要赵洪文国碰上了并且觉得不合理的,她都会管上一管。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了东北。
当时,警察署署长邓铁梅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担任司令,奋起抗日。
赵洪文国的儿子赵桐加入了民众自卫军,参与了抗日活动。
受儿子影响,赵洪文国也在当地组织村民去支持自卫军,打日本侵略者。

当时在东北,群众自发组成的游击队比比皆是,老百姓抗日的情绪很高。
赵洪文国变卖家产,带着家人组织村民,成立了一支游击队。

赵洪文国在当地颇有威望,她鼓动村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人,争取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家园,让大家过上太平日子。

在赵洪文国的鼓舞下,捐钱的人不少,参加游击队的青年壮士也有了,大家都雄心壮志,爱国之心非常强烈,发誓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东北。

游击队经过短期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他们在赵洪文国的带领下,开始偷袭日军哨所,抢劫运输物资,用自制的武器杀了几个日本鬼子。

平日,赵洪文国在腰间插两把手枪,几年实战下来,枪法打得很准,被战友亲切称呼为“双枪老太婆”。

赵洪文国领导的游击队神出鬼没,经常袭击日军的薄弱处,给敌人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
为了 抓住赵洪文国,日军花了很大功夫,查明了游击队的据点。
一天,三百多名日军趁着赵洪文国没有防备,包围了据点,她被俘虏了。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赵洪文国誓死不屈,她对日军呸了一声:“你们侵略我们的国家,抢走了我们的一切,杀害我们的同胞,还不让我们反抗啊,天下哪有这道理?”

无论日军怎么拷问,赵洪文国愣是没吐露一个字,敌人也没有办法,一直关押着她。
有一次,赵洪文国趁关押她的日军不注意,一口气逃了出来,逃到了北平有,与儿子赵桐会合。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赵桐悄悄来到北平找到了赵洪文国,一起商议如何从敌人眼皮子底下运输武器装备。

赵洪文国主动承担起了运输任务,面对众人的担心,她也只是笑了笑,说:“我已经是个老太婆了,就算把我抓住了枪毙了也无所谓了,但是你们还年轻,打仗还要靠你们呢!”

一路上,艰险万分,好在赵洪文国经验丰富,多次化险为夷,顺利完成了运输任务,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有了武器装备后,赵洪文国赵桐母子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发动了很多青年学生来参加。
游击队刚成立,就被日本鬼子包围了。
好在游击队队员都有枪,他们奋力反抗,第一次战斗就旗开得胜,击毙了敌军十几人,缴获了枪支七八支和一些其它军用物资,算是不小的收获。

游击队第二次行动劫狱,他们要到德胜门外的监狱去解救第二天要被日军枪毙的抗日战士们。
一切准备就绪后,游击队战士们一鼓作气冲进去,破了牢门,击毙了看押牢门的日本鬼子,将关押着的人都放了出来。

随着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赵洪文国的事迹渐渐被国人熟知,1937年秋,她前往香港进行宣传和抗日募捐,被媒体争相报道。
冯玉祥将军称赞赵洪文国是“女中豪杰”,教育家陶行知称赞她是“抗日战士之母”。

值得一提的是,赵洪文国有很深的“正统”观念,一直视中华民国为“正统”,这一点符合蒋介石的期望。
为宣传赵洪文国,蒋介石给予了她“游击之母”的高度评价。

赵洪文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确实是有很大功劳的,她带动不少平民百姓加入抗日活动,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只可惜,解放战争期间,赵洪文国跟随蒋介石,一条道走到黑。
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赵洪文国仍旧不知悔改,散布反共言论,从事反共活动,杀害我军谈判代表,犯下了诸多罪行。
1950年2月,赵洪文国被抓,军法处依法判处她死刑。

虽然赵洪文国最终没有站在人民的一边,犯下了不少错误,被判处死刑,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在抗日战争时期,她是一个爱国的人,为民族抗战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也不能因为有其功忘了过,有过错忘了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