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央高层大调整,除了华国锋外,还有哪4位领导主动辞职?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华国锋的主动辞职,算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事实上,当时除了华国锋之外,还有其他四位国家领导人主动请辞,离开一线领导岗位。
1980年2月,他们同时正式向中央和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辞呈,获得了批准,分别是谁?
第一位,“红色卫士”汪东兴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汪东兴郑重向党中央和与会全体代表提出辞呈,请求辞去中央副主席、军委常委等职务。
汪东兴此举,得到了邓小平等人的高度赞赏。
不久后,会议通过了他的辞职,他的政治生涯基本就此画上句号。
回顾汪东兴的一生,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
汪东兴16岁参加红军,39岁成为开国少将,长时期在中央和毛主席身边工作,因为善于审时度势和顾全大局而深受毛主席的信赖,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卫士”。
对于汪东兴为何在国家急需要人才时期“急流勇退”的问题,向来众说纷纭。
退下来是正确的,顺应了时代潮流,很符合他的做派。
第二位,“小钢炮”陈锡联
陈锡联提出要辞去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后,得到了中央以及与会者的支持。
陈锡联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15岁那年,他就参加了红军,成了“红小鬼”。
后来,陈锡联跟着党和部队进行长征、抗日与解放全国。
在一次次战争的洗礼中,陈锡联茁壮成长,最终成了我军的优秀指挥官之一,在军中闯出了名号,人称“小钢炮”。
建国后,陈锡联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任炮兵司令员。
抗美援朝时期和炮击金门过程中,陈锡联指挥有度,让炮兵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1959年以后,陈锡联被调到沈阳、东北局和北京等地任职,先后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军委委员等,曾一度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陈锡联提出辞职的理由是年事已高,将机会让给年轻人,1982年,在邓小平的安排和推荐下,担任中央顾委常务委员。
第三位,“毛主席的老朋友”纪登奎
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纪登奎就感到越来越无力,有了辞去中央领导职务的念头。
然而,纪登奎却没有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直到1980年2月,才与汪东兴、陈锡联等一同退下来。
纪登奎主动向中央提出辞呈后,获得了批准。
邓小平还是相当不舍纪登奎的,连夜谈话,想要将他挽留下来。
纪登奎参加革命的时间要比汪东兴、陈锡联等人晚一些,1937年才“上道”,第2年入党。
尽管如此,并不妨碍他的升迁以及获得毛主席的信任。
抗战时期,纪登奎主要在大后方工作,执行组织民运、支前等后勤任务;建国后,曾参加土改、剿匪等。
1951年,毛主席到河南许昌去视察,一眼看中了纪登奎,之后重点培养,让他进入中央工作。
因为纪登奎与毛主席走得相当近,毛主席又将他称为“老朋友”,所以有了一个相当响亮的名号——“毛主席的老朋友”。
1969年,纪登奎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又成为副总理,正是离开他待了许多年的河南。
主动提出辞职后,纪登奎进入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去担任研究员,一直干到去世。
第四位,“政治多面手”吴德
吴德主动辞去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也获得批准。
吴德是一个实干的干部,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之后,都做出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因而人们称他是“政治多面手”。
上高中时,吴德就对国家和民族的事上心,曾积极参与我党领导的一些活动。
1933年,吴德正式入党,并以“年轻学生运动领袖”的身份,投入到领导工人闹革命的革命活动中来。
全面抗战爆发后,吴德主要从事组织类的工作,曾担任河北省委组织部长、冀热察区党委组织部长等。
吴德在这些工作岗位上做出的成绩,曾一度获得毛主席的赏识,“延安整风”时,展现出过人的组织天赋和情报处理能力。
解放战争期间,吴德被调到边区政府去担任铁路部长、党委书记等,对解放地区进行战后建设。
建国后,吴德屡屡被提拔,进入中央工作。
1966年,吴德长期在首都北京任职,深得毛主席信任,被任命为卫戍区一把手。
提出辞职时,吴德才67岁,做出一个重要表率,主动降低待遇,得到邓小平的赞赏。
1982年,在邓小平的推荐下,吴德成为中顾委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