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陈锡联向邓小平检讨,邓小平摆摆手说:当时你也无能为力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挫折,一度饱受磨难。
邓小平的一生“三落三起”,其中有两次发生在建国后,1987年,邓小平对外宾谈起自己的“落起”史,笑着说“我是三落三起”呀!
特殊时期,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全家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那是邓小平一生中最为艰难、痛苦的时期。
1978年秋,上将陈锡联怀着愧疚之情,向邓小平道歉检讨:您第二次被“打倒”时,我没站出来说话。
听完,只见邓小平摆了摆手,笑着说:当时你也无能为力。
听完,陈锡联如释重负,原本紧张的内心一下子放松下来,内心十分敬重邓小平。
革命战争时期,陈锡联是我军智勇双全的猛将,革命资历深,战功赫赫,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锡联有“小钢炮”的绰号,那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被营长表扬时获得。
1931年3月,刚入伍一年的陈锡联参加了攻打双桥镇的战斗,陈锡联所在的连队负责打头阵。
冲锋号一吹,战斗打响了,陈锡联举着红旗,第一个冲出阵地,不要命的往前冲。
战友们被陈锡联这种不怕牺牲的勇气感染了,全连一起向敌人阵地冲锋,活捉了敌将岳维峻,取得一场大胜。
战后,营长在战斗总结大会上,当众夸陈锡联“打起仗来不怕死,总往前冲,简直就是一门小钢炮”。
此后,每一次战斗后,陈锡联“小钢炮”的绰号在军中越来越响亮。
抗日战争时期,陈锡联是129师师长刘伯承麾下的一员猛将,曾指挥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干净利落地将日军24架敌机全部击毁,此战以极低的代价,打得十分漂亮,成为129师抗战出兵的第一战,有着不小的意义。
1945年10月,陈锡联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当时他年仅31岁,就是刘邓大军麾下的主要高级将领。
在刘邓两位首长的领导下,陈锡联所部战无不胜,打了许多胜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邓小平一直很看好陈锡联,多次委以重任,陈锡联也一直敬重邓政委,二人有着多年的革命情谊。
1950年初,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由谁担任炮兵司令员?在人选上还没确定。
毛主席想起了陈锡联,笑着说道: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搞炮兵当然是内行。
毛主席说陈锡联搞炮兵是内行,那是一句玩笑话,他此前从未管过炮兵,可谓一窍不通。
接到任命后,陈锡联忐忑不安得对邓小平说:邓政委,我长期在您的领导下工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呀,怕干不好的。
邓小平拍了拍陈锡联的肩膀,勉励他:我还是那句话嘛,革命需要,不会可以学,我们都在学习中进步。
陈锡联到北京工作后,不久,中央调邓小平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总理完成日常工作。
同在北京工作,每当节假日,陈锡联会主动拜访老首长邓小平,促进一下感情。
“特殊十年”开始后,邓小平一家受到了冲击,下放农场改造。
期间,陈锡联深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信任,发展不仅没有受限,反而被委以重任,担任副总理,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时,陈锡联是政治局委员,在政治局有话语权。
期间,由于整体局势对邓小平极为不利,陈锡联酌情考虑,在当时没有为他说话,事后很是后悔。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邓小平受到不怀好意的人抨击,第三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才正式复出主持工作。
期间,邓小平日理万机,领导国家发展走向正轨。
1978年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找到陈锡联,与他商讨一些问题。
趁着这个机会,陈锡联向邓小平道歉 ,诚恳地说:邓政委,我这一生中,最对不住您,您第二次被“打倒”时,我没有站出来为你说话。
邓小平安慰道:“那个时候谁也没办法,你也无能为力,你在北京不欠账。
”听了邓小平这么说,陈锡联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邓小平不计前嫌,大度的风范,让陈锡联尤为感激。
平心而论,当时那种情况,陈锡联说话未必管用,很可能会受到牵连,倒不如不说为好。
邓小平同样了解情况,理解陈锡联的处境和难处,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晚年,陈锡联在写回忆录时多次提到:“老政委关心部属的长者风范,我深深感受到了,终生难忘呀!”八十年代,陈锡联辞去了重要职务,当选为中顾委常委,逐渐退居二线。
陈锡联是一位是非分明的将军,深得党中央和毛主席信任,对老首长邓小平一直是很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