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之子给毛主席寄了一封讽刺信,主席看后神情严肃

2025-02-02 08:10:01

从1959年到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再加上自然灾害,新中国面临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问题。

三年困难期间,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之子陈掖贤听闻家乡饿死了人,忍不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陈掖贤在信中所写的内容很是大胆,颇有讽刺的意味,毛主席看后神情严肃,颇为震怒。

陈掖贤在信中写了什么呢?毛主席最终又是如何处理的?

烈士之子陈掖贤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入侵我国东北,无数有志的中国人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期间,赵一曼主动请缨,到东北参加抗日斗争。

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日斗争,赵一曼只能狠心地将出生不久的孩子陈掖贤寄养在大伯父家,谁知这一别竟然成了母子俩的永别。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与日军交战中被俘,为了套取抗日部队的情报,日军对赵一曼动了酷刑,但她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情报。
1936年8月2日,恼羞成怒的日军将赵一曼押往珠河“示众”后,将她残忍杀害了。

赵一曼临行前,最担心,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陈掖贤,在遗嘱中,写道:母亲对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宁儿(陈掖贤乳名)长大后,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陈掖贤从小就寄养在大伯家里,稍大一些后,就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性格变得很内向,不太爱说话。

新中国成立后,陈掖贤已经长大了,生父从苏联回国后已经再婚,还有孩子,陈掖贤很难融入新家。
在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安排下,陈掖贤进入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

在校期间,陈掖贤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平日不修边幅,再加上性格内向,并不适合在外交部门工作,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业学校担任政治课老师。

陈掖贤是烈士子女,组织上对他还是比较照顾的,每月有几十块的工资。
陈掖贤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一个月的钱上半个月就花完了,下半个月靠借债过日子,等下个月还,没有存钱的习惯。
为此,学校专门派个人与陈掖贤同住,帮助他管理钱财,合理计划消费。

1956年,组织正式通知,陈掖贤就是赵一曼的儿子宁儿。
陈掖贤赶到东北烈士纪念馆,亲眼看到了母亲的遗嘱,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几乎哭晕过去。

按照规定,烈士家属可以领取抚恤金,陈掖贤坚决不要,带着悲痛之情高喊:我再穷,怎么能要这个钱,我母亲为国捐躯了,岂能用钱来衡量呀。

陈掖贤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如意,长期寄养在大伯家,养成了一种内向的性格。

一顿肉餐后的思考

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一些人吃不饱饭,甚至活活饿死的。
1960年8月,陈掖贤听闻家乡饿死了人,他忍不住给毛主席写了信。

在信中,陈掖贤叙述了家乡饿死人的事情,对“大跃进”的错误提出了看法和批评,把老百姓艰苦的生活以《忆秦娥》词牌填词,颇有讽刺之意。

在当时的环境下,陈掖贤写这封信恐怕要惹祸上身,内容着实大胆,别说一般人了,就连不少开国元勋因反映这些问题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秘书将陈掖贤的信交给了毛主席,看了信中冒昧的文字后,主席颇为震怒,身边的秘书也吓了一跳。
当得知署名陈掖贤是赵一曼的儿子后,毛主席沉默了,进行思考,最终没有追究这件事。

同年秋,陈掖贤吃了一顿肉餐,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一天,陈达邦见儿子陈掖贤生活太苦了,好几天没有吃荤,便领他到政协礼堂餐厅去吃饭,用一张七角钱的餐券,吃了一顿丰盛的红烧狮子头,也就是猪肉丸子。

在困难时期,猪肉可不是想吃就吃的,要凭票购买,当时是每斤0.81元。
同样是吃了猪肉,陈掖贤却不需要交票,这顿饭对他思想上受到很大的波动。

从此,陈掖贤心中的“平等观念”崩塌了,他觉得自己和少部分人享受到了“特权”,回来的路上,看到饿得饥肠辘辘,吃不到肉的群众,顿时羞愧难当,没勇气直视他们了。

每当想起这件事,陈掖贤越发感到不安、苦恼,再加上“十年特殊”时期经历的种种事情,他抑郁成疾,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1982年8月,陈掖贤好几天没上班,同事前往住所看望时,发现他自缢身亡了。

陈掖贤是结局,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未能抵御住抑郁的侵袭,在痛苦中自杀了。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陈掖贤孤独、内向的性格,容易想不开,从而让他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