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师失利,王近山指挥失误,远在南京的刘帅被彭总“责怪”

2024-10-10 09:03:36

一般来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共有四大野战军,分别是一野、二野、三野和四野、刘帅是二野的军事主官。
刘帅是军中有名的儒帅,军事理论丰富,毕业于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是我军中军事理论体系最为丰富的高级将领之一。

相比之下,一野的军事主官彭总指挥作战敢打敢拼,虽然军事理论不如刘帅,但是带兵打仗也不含糊,早在红军时期就是一员攻城大将,又是红三军团的创始人,在军中的资历在一定程度上讲要高于刘帅。

刘帅与彭总‍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彭总与刘帅之间多有合作,二人因为作战思想不同,难免会产生一些工作上的矛盾,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事。

红军时期,从苏联留学回国的刘帅对我军的游击战、运动战中表示了一定的反对意见,结合他的留学背景和所学知识体系,当时刘帅有这种想法很正常,毕竟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学的是一些常见的正规战以及大规模兵团作战。

刘帅的思想改变很快,见到了游击战、运动中在实战中的能力后,又结合我军的处境,他很快觉得相比正规战,游击战非常适合当时的我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彭总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这场战役虽然给日军造成了两万余人的伤亡,但也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刘帅担心八路军实力太强,容易遭到蒋军打击,今后八路军的生存问题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百团大战的战果是丰富的,影响也很大,八路军作为民族抗日武装的一支力量,抗日是义务。
刘帅担心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此前蒋军原本对八路军的发展就十分忌惮,这一下子冒出一百多个团,能让老蒋本人对此“寝食难安”。

百团大战后,我军对这场战役的评价有不同意见,彭总还专门为此被要求说明了情况,这说明我军高层的确对百团大战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很重视。

王近山没打好,被彭总怒批‍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是二野的一员猛将,刘帅十分喜欢这位年轻的高级将领。
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前,为了确保我军的力量,从国内调来了第三兵团,该兵团是二野的主力,原兵团司令员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只不过第五次战役前,他在国内有事未能亲自带队奔赴朝鲜,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带三兵团前往朝鲜。

实事求是地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我们打得并不好,志愿军的补给一直存在着巨大问题,美军高级将领也深知我军这一弱点,将我们的攻势比喻成“礼拜攻势”,其大意是志愿军的进攻时间只有一个礼拜。

第五次战役前,尽管志愿军补充了像第三兵团这样的生力军,可进攻不太顺利,美军是机械化部队,我军的战线拉得太长,很快就因为补给的问题被迫停止进攻,美军抓住机会实施反攻,志愿军司令员彭总下令部队后撤,这个过程中,志愿军180师被敌人包围。

180师的覆没是志愿军的一次大损失,该师大部分人被俘,突围人数仅4000余人。
该师之所以会面临这个结局,首先是志司在大的指挥方针上存在一定的错误,但主要责任人在于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和180师的上级60军军长韦杰。

不可否认,第五次战役王近山的确犯了重进攻,轻防守的失误。
王近山与韦杰之间此前合作经验不足,二人在传达命令的时候有些矛盾,使得180师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间。
总的来说,180师损失过半,王近山和韦杰是主要责任人,彭总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对他们二人批判一下也很正常。

彭总“有意无意”提到了刘帅‍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没有达到战前目标,自身损失比较大,彭总自然是心情郁闷。
战后的一次总结会上,彭总也不给王近山留面子,当着众人的面将他训了一顿:你王近山不是刘伯承带出来的吗?他最讲战术了,怎么也打败仗?

彭总说这句话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训斥王近山的时候将刘帅带了出来。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来看,彭总说得没错,王近山是二野刘帅带出来的,刘帅也是一个讲究战术的人,可放在那种场合下,有点不合时宜。

王近山也很懊恼,自己仗没打好被彭总批评不要紧,还连累了老首长。
尽管王近山心里不是很痛快,但自身打了败仗,也没有什么理由为自己争辩了。
在南京军事学院从事教育工作的刘帅得知彭总训斥王近山带上自己名字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彭总的那句话生气。

刘帅说:打仗是要讲究战术的,彭总说得很对,如果一味蛮干,会失败的。
刘帅性格儒雅,是军中出了名的儒帅,脾气也比较好,一般很少会生气,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其实王近山在朝鲜吃了个败仗,远在南京的刘帅是没有责任的,彭总说话比较急,训斥王近山的时候,心直口快,无意间带上了刘帅,其本意并没有责怪刘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