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疫情100小时后,葛仙村的这封信火了!
2024-12-23 16:10:02
提起江西,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相信在很多网友们心中,总会第一个想起江西省的绰号——“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
意思是发生过很多事情,但没人记得住江西,它就像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
然而,最近这个“没有存在感的省份”,却因为江西葛仙村在疫情中给游客的一封信在网上火了。

消息一出,很多网友大呼羡慕,“突然想被隔离”,然后盛赞景区“格局打开了”,心疼“你们明明也是受害者,却默默扛起了更多...”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在朋友圈刷屏。
但理由却并不是因为它写得有多理性,而是因为它用了一种“拉踩”的方法,将上海迪士尼和江西铅山的防疫措施作对比,讽刺铅山将全县红绿灯调成红灯的防控工作。

这样的文章,看似批评,实则就是带着高高在上的态度在嘲讽。
而更加过分的是,文章里用了许多有失偏颇的字眼,拿“穷”来嘲讽江西。

有一说一,上海的防疫确实是做得不错,可铅山的红灯也做得很好。
嘲讽的人,他们忽略了这两件事本来就不应该被拿来直接对比。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大上海的烟花,还应该看到小县城的烟火。
为什么铅山的红灯和上海的烟花不能直接对比?首先,上海与铅山对比,是一直辖市对一县,就像是举重比赛里的重量级选手,去和草量级选手比试一样荒谬。
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通常是我国新政策的测试地,之前像垃圾分类这样的大政策,都是先从这里开始。
它的资源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别说铅山比不了,相信我们中国很多的城市都无法比拟。
而上海迪士尼烟花,是早就已经定下的万圣节特定烟花,万圣节这天是必然要放的,当时所有人都被困在园区里,空间小,燃放烟花可以转移注意力,消除群众恐惧。
可耀眼的烟花照亮了夜空,却也遮住了许多人看向铅山红灯的眼睛。
我们常说“因地制宜”,作为连接着市区和其他县城的交通枢纽,铅山在疫情不明朗时,亮起红灯切断传播路径、确保其他地方的安全性,本来就是最合适,也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而在铅山之后,在大连庄河等地也有过类似的学习措施,足以证明这个方式是有一定的实用性的,并不是他们说得那样不堪。

每家医院抽调10个护士,分分钟就能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然后奔赴迪士尼集合,效率的确惊人。
可是铅山县呢?各种医疗资源都相差太多太多。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铅山县在疫情发生后短短48小时内,完成了30多万人的核酸采样检测。
而这30多万人,分布在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并不仅仅聚集在一个地方,他们的效率,也同样堪称“中国速度”的典范。
大城市上海的烟花,的确很美,但小县城的烟火,也足够动人。
比起大城市的烟花,我希望更多人去看一看那些小县城的烟火,去看一看那里朴实勤勉的人们。
“小地方人没见过世面”,“江西等地的落后是共同富裕之路上最大的困难”,这样“何不食肉糜”的句子,真的看得人心里发酸。
写出这种字句的人,他们只看得到铅山的红灯,却看不到一个县城的人顶着寒风,整夜排队做核酸。
只看得到小县城的落后,却看不到这里的人民为了抗疫众志成城的付出。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里面,我们国家的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儿女,都应该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在这样最需要团结的时刻,每一个防疫人员所做出的努力,都不应该被轻飘飘的一篇文章、几句话给否定。

他们所有人的努力,都值得被我们看见。
当葛仙村景区内超过1000人被隔离时,景区管理团队迅速出手,为滞留游客均按照“一人一房”安排住宿,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药品等物资。



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轻言轻语一间间敲开隔离者房门,一边说着抱歉,一边送上生活物资,测量体温,这样的场景让人泪目。

700名青年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应召奔赴各乡镇中心,在病毒和人民之间筑起一道“青春长城”。







误解的寒冰消融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春暖花开般的支持和鼓励。
而在支持的声音中,最有发言权的,自然是那些滞留在葛仙村景区的游客们。
他们在被滞留后,不仅没有焦虑,没有抱怨,反而是吃得饱,睡得香,关键还玩得好。


葛仙村景区和铅山县,已经身体力行地用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去鼓舞和温暖了每一个滞留的人。
病毒可以隔绝我们的身体,但爱却将我们的心拉的更近。

我想说,如果疫情过去,去葛仙村看一看吧。






惟愿静谧与安详再次笼罩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时,我们都能山水再相逢!
